第05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摩登影子倾力开拓音乐剧市场——
从北上广到“望牛墩”
本报记者 郑 杨

日前,记者随着涌动的人流走进广东东莞市玉兰大剧院,欣赏由北京摩登影子演出策划有限公司出品的音乐剧《下一个出口,望牛墩》。正如海报上的宣传语“给我100分钟,让你爱上音乐剧!”整场演出,观众们如痴如醉。

这已是该剧在东莞的连续第6场演出,市民们依然兴致不减。大家一是冲着它的主演而来——有“中国音乐剧女王”美誉的影子,曾获选为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第一女主角;二是冲着它的制作人而来——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苏友,制作了《阿姐鼓》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望牛墩,东莞一个充满岭南水乡风情的小镇。一年多前,李苏友和影子携剧团悄悄在此落户,与该镇签约成立了东莞摩登影子音乐剧团有限公司,帮助当地打造音乐剧创作基地。对他们的决定,圈内朋友都有些“看不懂”。毕竟,李苏友驻守北京、上海搞音乐剧已有20多年,早在1992年就创建了上海第一个音乐制作机构,还是北京798艺术区的“元老”之一;影子更是登遍世界各地的舞台。

怎么会去望牛墩?一年来,李苏友屡屡被问及这个问题。“其实我来得太晚了!”李苏友笑言。事实上,在摩登影子之前,已有东莞保利三宝演艺团、北京松雷蝶之舞音乐剧团等著名剧团在东莞扎根,三宝、关山、李盾等著名音乐剧人纷纷在此聚集。

他们的选择有着共同的考量。近年来,东莞提出了打造“音乐剧之都”的梦想,希望用音乐剧来滋润市民的心灵。近一两年,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将市场机制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东莞逐步完善起一套音乐剧创作生产的“五合一模式”,即“政府扶持、目标监管、企业投资、项目办团、院线营销”,打通了政府发展文艺精品创作与演出走市场化的渠道,使文化企业的创造活力迸发。迄今为止,东莞已推出了11部原创音乐剧,在全国上演700多场,平均上座率达80%以上。

记者在望牛墩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看到,摩登影子的排练厅足有几百平方米,录音棚等设施一应俱全,而这些都是由望牛墩镇政府无偿提供的,同时该镇每年还向其提供100万元创作资金。“这样的条件在北京、上海是不可能有的。”李苏友坦言。影子也告诉记者,优惠的扶持政策、舒适而自由的环境令她乐意在此潜心创作。

《下一个出口,望牛墩》正是摩登影子耗时一年打磨出的第一部心血力作。东莞学习国外先进的音乐剧运作模式,安排该剧在玉兰大剧院和望牛墩剧院进行持续6周的驻场演出。“是否有驻场演出是衡量一部音乐剧成功与否的基础,我们总算迈出了第一步。”李苏友说。不同于巡演,驻场演出对作品能否吸引足够的观众是极大的考验。事实上,该剧走的完全是市场路线:门票一张不送、提前两个月做场外布置、设计衍生产品等,这些都是为了验证靠市场的音乐剧能不能行,而演出的结果令李苏友长舒了一口气。

就在1个月前,由摩登影子倾力打造的望牛墩音乐剧创作基地连同东莞另外两个基地,被授予“中国音乐剧创作基地”的称号。“国字号”授牌让公司上下信心备增。李苏友相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音乐剧市场良好生态的形成,望牛墩作为他创作生涯的“下一个出口”,一定会走出别样的精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