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增产却没有带来农民增收,这是为什么呢?寒冬时节,记者走进素有“中国玉米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公主岭市,探寻黄金玉米卖不上“黄金价”的缘由
在中国玉米之乡——吉林省公主岭市陶家屯粮库大门口,记者看到,在一辆红色的售粮车前,一位农民搓着手在焦急地等待售粮。他是刘房子镇红喜河村的马德俊。马德俊告诉记者,他去年种了300多亩玉米,在自己的精心打理下,玉米产量高于上年,而收入却没有增加多少。
记者调查发现,这一情况在附近多个乡镇非常普遍。黄金玉米为何卖不出“黄金价”?
玉米遭遇市场“寒流”
一位粮食专家告诉记者,当前,玉米市场行情正遭遇严重的“寒流”。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滑入下跌通道,国内玉米市场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处于玉米连续增产和消费需求持续下降同步出现,产需走势逆向而行,阶段性过剩特征十分明显,玉米出现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
为了保护农民种植收益,去年11月以来,我国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辽宁4省区实行玉米临储政策,玉米价格与2013年持平。然而,在玉米托市收购价格支撑下,国内玉米价格长期维持高位,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严重,导致玉米以及玉米替代品种大幅度进口,加剧了玉米产大于需的矛盾。
与此同时,国内玉米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种植收益逐年下降,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效应越来越弱。“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玉米价格上不去,有了玉米临储政策,才有了现在这个价格,而人力成本、租地成本等种地成本不断上升,大大抵消了玉米增产带来的种植收益。”公主岭市陶家屯同辉合作社理事长孙忠辉说。
提高收购门槛倒逼减粮耗
今年玉米临储收购没有提高收购价格,却提高了收购标准。按照今年的临储政策,玉米生霉粒超过2%至3%,扣价1%,相当于每吨玉米扣价20多元;生霉粒超过3%至4%,扣价3%,相当于每吨玉米扣价60多元;生霉粒超过4%至5%,扣价6%,相当于每吨玉米扣价120多元。
“农民重视生产,轻视产后科学管理,储粮方式落后是造成玉米生霉的深层次原因。提高收购标准,可以倒逼农民实行科学储粮,减少粮食损耗。”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现在吉林省80%以上的农户改变了“地趴粮”的储藏方式,采用科学储粮仓、栈子、篓子,实现了玉米离地离墙通风的立体储藏。
发展精深加工是出路
公主岭市是典型的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玉米连年丰收,政策性库存连年“滚雪球”,这让财政原本紧张的公主岭市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收储压力。
“公主岭市玉米要卖个好价钱,经济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从玉米产业本身找出路,要把玉米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吉林省公主岭市委书记王子联告诉记者。
公主岭市玉米深加工业一直比较发达。当地的两家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和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如果开足马力生产,每年可以消化公主岭市玉米产量的一半。由于经济不景气,现在这两家企业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这也是导致公主岭市玉米库存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主岭市委副书记梅丽娜认为,玉米产业发展空间很大,很多产品还没有得到开发。目前,公主岭市正在规划建设航天育种基地、展示基地和销售基地,建设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集散基地和物流基地,把公主岭市打造成中国的玉米种业“硅谷”。如果这些规划变为现实,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将有望彻底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