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民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拥有35套房产的“高富帅”留学回国后放弃高薪工作,办起了养老院——
“新生代”拥抱“夕阳”产业
本报记者 郑明桥

1月23日上午9点,记者走进武汉市武昌徐东社区“大家庭养老院”。

“奶奶,早上吃好了吗?我给您松松筋骨吧?”养老院院长陈卿一边给百岁老人陈福英按摩,一遍陪她聊天。

提起陈卿,养老院的老人们个个都竖起大拇指:“这孩子心地善良,有孝心,将来一定会有好报的。”

32岁的陈卿看上去朴实干练,他21岁开始留学澳大利亚,回国后在一家证劵公司做咨询,年薪20多万元。2012年,陈卿家所在的武昌徐东团结村进行城中村改造,他家得到了政府还建的35套共4000平方米房产,另外还有160万元补偿款。

得知陈家有35套房子,不少商家嗅到商机,先后有数十家培训机构找上门来,寻求租赁,一年收租最少可得140多万元。他父亲的一句话,让陈卿有了自己的想法。父亲说,拆迁常常拆散了邻里乡情,不如办个养老院,留住街坊老人尽孝。

陈卿早有这样的打算。因为当年条件不是很好,没有让奶奶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一直是陈卿和父亲内心的痛。为什么不办一个养老院给老人们尽孝呢?父子俩的想法一拍即合。

相比其他更赚钱的项目,办养老院是吃力不讨好的选择。但父子俩都坚信:办养老院是善事,如果经营得好,也是自己的一项事业。

2012年春节刚过,陈卿跑到民政部门,咨询创办养老院的相关政策。为让老人更好地生活,陈卿提出自己要创办一个“大家庭”养老院,养老院一定要每个房间有洗手间、通风透气、采光良好。2012年9月,养老院投入500多万装修,陈卿花了160万元拆迁安置费,又卖了9套房子,才凑够这笔装修费。2013年7月,一位中风老人入住陈卿的“大家庭”,养老院正式开业。

直到2013年年底前,养老院只有20多位老人入住,每个月要亏损5000多元。但陈卿选择了坚持,坚信只要有良好的口碑,就会有老人上门入住。

记者看到,大家庭养老院每个房间都有地暖、空调,独立卫生间、浴室,辟有三个空中花园、独立的晾晒区和娱乐活动区。养老院南北通透、采光充足,占地3700平方米贯通两栋楼,有200张床位,是目前武汉市最大的民办社区养老院。

今年88岁的吴孝先,是个爱笑的老人。老伴去世后,一度觉得很苦闷,后搬来养老院,她说自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这里有聊不完的话题,经常组织活动,让我过得很充实。我想,这里应该是我人生的最后驿站了。”

谌德荣来养老院做护工已一年多,体贴入微的照顾,赢得老人一致好评。目前,她负责照看着5位重度瘫痪老人,每个月基本工资2200元。“做护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你要把这些老人当成自己的长辈来孝顺,让他们安享晚年。”她说。

截至目前,养老院已有130多位老人入住。在这些入住的老人中,年龄最长者已有100岁,最小的57岁。随着这些老人入住,养老院经营开始达到了陈卿的预期:收支逐渐趋于平衡。陈卿说,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努力让养老院的老人们老有所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