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范围不扩大,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要把棉花和大豆的改革试点组织好,总结好经验,为将来扩大试点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日前举办的“清华2015三农论坛”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说。
在论坛上,很多专家认为,中国实行了多年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虽然对保障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但是也造成了国内外价格倒挂。去年开始实施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有助于推动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过,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黄季焜调查认为,目标价格政策执行中仍有一些操作性问题尚待解决。
黄季焜认为,虽然目标价格实施以来,棉花的国内外差价从2011年至2013年的超过50%,下降到2014年底的27%,新政策减少了对价格的直接干预,缓解了国内棉花库存压力,但这项改革存在一些操作性问题。据他测算,新疆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达250余亿元,发放补贴60%根据面积、40%根据交售量,核查棉花种植面积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工成本,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杜鹰认为,总体上看,目标价格改革进展比较顺利,市场定价机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实现了多渠道收购,“新疆定下800多个轧花厂,经过资格认定都可以收购,国内外棉花差价明显缩小;棉花库存压力有所改善,目前我国有1000多万吨棉花库存,但今年的棉花库存不会再增加;棉纺企业的效益得到改善,尽管棉纱价格下行,但棉花价格更低,因此企业得益。”
在论坛上,杜鹰对价格补贴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今后不应过于强调通过政策性补贴来提高农民收入。此外,还应该适当提高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容忍度,“过去我们对价格波动过于敏感。应该订立一个价格区间,只要农产品价格在区间内波动就应当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