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境结算为企业减压
本报记者 钱箐旎

“近六七年时间里,钢铁行业经历了大涨、大跌和大跌后的小幅反弹,现在处于一个波动中前进的阶段。很艰难,几乎没有盈利的。”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赴山东等地调研,一位钢铁行业业内人士坦言。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五年,为济钢应对产能过剩,一定程度上化解金融危机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济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志超说。

记者了解到,在人民银行出台跨境人民币结算之前,贸易结算或币种单一,或手续复杂,结算成本高,海外融资汇率风险大;境内外资金不能有效调剂。多因素制约着业务开展,困扰着企业发展。毕志超透露,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政策的出台,济钢是积极的实践者和受益者。“目前,我们的香港公司、新加坡公司海外货币存量是人民币。海内外之间凭业务凭证就可直接办理跨境结算,不必进入待核查账户,大大缩短了过程,降低了成本。”毕志超说。

业内人士认为,在应对新的合作机遇时,我国应当在推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优化全球产业布局,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拓宽人民币海外运用渠道,在资金使用和沉淀方面形成一整套链条。如在转移过剩产能上,可以海外建厂的企业为依托,带动上下游企业进行人民币结算、计价等,规避可能的汇率风险与政治风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