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事主任”和她的志愿组
本报记者 张允强
盖亚琴(右)为互助组成员挑选种子。 刘树声摄

她是个女人,却有着男人的性格,因为愿意排忧解难,得了个“闲事主任”的称号。她是辽宁省开原市北关村首个志愿者服务互助组发起人——盖亚琴。

记者与盖亚琴相识是从掰腕子开始的。

去年11月一个寒冷的午后,盖亚琴刚从银行帮残疾人徐桂珍取低保钱回来,人未到声先到:“《经济日报》的记者要采访我?我可没做什么。”话音未落,人已风风火火地闯进了村部的自愿者互助组办公室。

她50岁出头,个子不高,脸冻得红红的,握过来的手粗壮有力,还有老茧。记者惊讶地说:“您的手真有劲。”她自信地笑着:“男的也不见得比我有劲,不信咱们掰腕子试试?”记者同她比试了3个回合,果然不敌。一片欢笑中,我们相识了。

说起盖亚琴成立的志愿者互助组,得回到上世纪末。

她说,十几年前家里穷,就买了12头猪仔。猪买回来了,可没有钱买饲料,于是邻里间东挪西凑借了5000块钱。出栏后,每头挣了260块钱……渐渐地,猪养得越来越多,家庭条件逐渐好起来,邻居们遇上难处就上她家来借钱。

为改变周围村民贫穷的现状,她带动几家人一起养猪。没钱,她就赊给他们猪崽;没技术,她就为他们提供技术;她给猪买药时也帮他们买上,无偿地提供给他们。后来,她带动的那几家又开始带动更多人家养猪,一来二去,富裕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再后来,他们自发成立了志愿者互助组,扩大了互助范围。

“这个组里,大家唠着嗑儿就把活儿干了,热闹、不累,还干得快,可带劲儿啦!”盖亚琴满意地说。

盖亚琴这种“传递”自愿互助形式,带富了一批人,村干部因势利导,不久北关村就建立了20个志愿者互助组,人员800多名。如今互助形式也从以前单项互助,发展到现在的双向互助、多项互助,使村民得到了更多的帮助和实惠。

2011年,“北关村志愿者互助模式”引起开原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开原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21个乡镇街的一把手作为成员的农村志愿者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对农村志愿服务互助组的活动进行方向性引导,按照自愿结合、互助互利、取长补短原则,组建不同类型的志愿者互助组。互助组一般由10户左右组成,因地制宜,就近就便,自愿参加。

眼下,互助服务项目大致分为四大项:生产互助就是互相帮工,解决“种、收、栽、治”过程中缺乏劳力和技术等问题;在种植、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活动中互助,共同增加收入。生活互助包括互助家务,解决家庭急事缺人手的问题;组织各种家庭互助活动,解决人手紧缺、婆媳关系、父母赡养、子女教育等家庭问题。文体活动互助则是开展双学双比,互相帮助学文化、学技术提高自身素质,争做新型农民,开展体育健身、文艺演唱等自娱自乐活动。公益互助就是共同帮扶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积极参加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承担公共卫生保洁、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宣传等。

“现在俺这闲事主任管的可多了:给留守老人和残疾人跑腿干活;负责联系收猪,村里谁家的猪够个儿了,能卖了,俺就打电话让收猪的人来拉;收玉米的时候俺去地里登记谁家的玉米长得好,第二年就用他家的那个品种;见村里来了生人,俺就跟上去问问,小偷都不敢上俺们村……有一次俺看到收猪的给村民的价格低,俺跟收猪的说‘给的价太低,不卖’!收猪的说我闲的吧?我心想,这还真对了我这‘闲事主任’的称呼。”率真的盖亚琴笑得前仰后合。

开原市委书记于洪波说:“农村的事还得老百姓自己办。虽然我们也可以组织志愿者到农村来帮忙,但那都是一时之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现在把老百姓的积极性、热情调动起来,村民通过生产、生活、公益、文体志愿互助,解决了生产难、生活难、教育子女难和公益事业难等诸多难题。”截至目前,开原市农村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全面铺开,已经成立农村互助志愿服务组550个,参组农户6000多户,惠及人口2万多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