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水之意不在水

三级政协联动,动员所有委员参与治水,在浙江政协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各市、县、区政协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协调机构,排出民主监督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可以说,去年浙江政协工作的重头戏就是查水情,念水经。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政协治水在监督方式上也很有新意。

查访前,做足功课,确定监督的重点区域、重点河道以及重点内容。查访中,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不定时间、不定线路,重点关注治污难度较大的城乡接合部、关乎民生的重要水源地和容易被忽视的边角盲区。监督后,通过摄像、照相就地向地方政府反映情况,针对问题发动委员建言献策,与当地政府部门会商整改措施,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时间表。这样的监督是参与服务中的监督,是深入一线的监督,得到了当地党政部门的认可和群众的认同。

当然,浙江此次举全省之力治水,用意并不仅仅在于水,根本在于牵一“水”而动全局:问诊产业,搭脉经济,谋求转型。

浙江的企业大多小而散,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转型必先汰劣,治污必先治水”。以治理水环境为突破口,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正是浙江追求科学发展与众不同的路径选择。

据记者了解,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浙江已有先例。近年来,浙江先后开展对铅酸蓄电池、电镀等六大行业的整治。此前掀起的铅酸蓄电池风暴中,浙江全省273家企业相继淘汰,如今仅剩下60家。2015年元旦前,记者到全国最大的铅酸蓄电池企业天能集团采访。该公司董事长张天任告诉记者,“十一五”以来,公司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0多亿元,其中2亿多元用于环保设备技术改造,目前所有生产环节都实现了零排放的循环利用。

企业在“壮士断腕”,农村同样也在“忍痛割爱”。浙西山区的龙游,是浙江的生猪大县,也是钱塘江源头之水衢江出境的最后一关。过去,猪粪随意排入溪流,污染严重。县委、县政府决定“治水先治猪”,在全县范围内“拆猪圈”。

拆了猪圈,猪还怎么养?农民增收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记者随后来到了开启能源公司。公司董事长朱有标指着绿树环绕下的一排排厂房告诉记者,这里面“住”着上万头生猪。原来,为改变污水横流的传统养猪方法,开启公司想出新招“变粪为宝”,投入4000余万元引进德国技术,成立全国首家大型沼气发电站:沼气用来发电,沼液回收发酵,沼渣用于生产高效有机肥,建立起“猪粪—沼气—电力”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政协监督组还邀请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的专家,组织“畜禽废弃物无害化生态处理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攻关,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农户中推广,目前累计完成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项目1237个。

来自相关部门的最新统计表明,浙江去年给自己定下的治水目标已基本实现,经过水域整治,全省依然存活下来的企业,产值提高了将近30%,利税提高了80%,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削减。钱塘江、甬江、苕溪、瓯江、曹娥江、飞云江、鳌江、椒江等浙江8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功能区III类以上的比例达到63%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7%以上,变清、变亮的江河之水构成了一幅“渔舟唱晚不知归”美丽画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