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生命留给这片沃土
——追记原山东省商河县孙集镇晋家村“第一书记”芦绪华

本报记者 管 斌 通讯员 张 鸣

2014年7月5日上午,山东省商河县孙集镇晋家村“第一书记”芦绪华突发心肌梗死去世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全村老少震惊了。这个往日充满笑声的村庄,一时间陷入哀痛中。

芦绪华,济南市安监局监管一处副处长,2012年5月根据市委“千村(社区)提升”工程统一安排,被局党组选派到孙集镇晋家村任职“第一书记”。

他把晋家村当成家,群众的事就是他的事

2012年上任伊始,芦绪华便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他认为,晋家村最突出的问题是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增收难、集体无收入。说到底,最需要的是发展。他向市安监局党组汇报,和孙集镇党委、政府沟通,确定了3年帮扶路子:先搞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再创造条件发展长久增收项目,重点以发展乡村无烟工业为核心,带动全村搞配套和服务,推动村庄整体转型升级。

“村里的大街小巷年久失修,芦书记在派出单位的积极协调下,前后跑了市交通局、济钢公司等部门和企业,争取到了资金和石子、沙子、白灰等材料,济钢公司答应给我们免费运输。白天人家的车辆正常运转,芦书记便和公司协调,晚上帮忙把砂石料运到村里来。路途远,芦书记放心不下,便自己开着车从前面带路,一个晚上来回跑两趟。”村民晋登鲁说。连续半个月——15个通宵、30趟来回,芦绪华的坚持换来了修路所需要的1000立方米石子、600立方米沙子、200立方米白灰和100吨水泥。

晋登岷是村里卫生室的大夫,他回忆道,在2013年一次到平阴学习回商河的路上,芦绪华脸色很难看,捂着胸口,斜躺在靠背上。晋登岷提醒芦绪华:“芦书记,你得注意心脏了,一定要多休息。”芦绪华却满不在乎地说:“没事,我轻伤不下火线。”

妻子姚东芳深知他的脾气:“每次他回到家,我总是嘱咐他多休息,少操心。可他放不下他的晋家村,说等以后退休了,休息的时间多着呢,百姓的问题一刻也不能等。”

他办法多,村民愿意跟他干

为给村里安上路灯,芦绪华多方打听到市里某个部门即将替换一批旧线杆。得到消息的他一大早就来到该单位门口等,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正是这样的坚持与韧性,让该单位负责人深受感动,最终价值80万元的60盏路灯照亮了晋家村的大街小巷。

修村内大街、挖排水沟、建水塘、建文化大院、实施村内绿化……两年多来,芦绪华为晋家村争取各种扶持项目资金近400万元。

光“输血”还不行,要让村民真正富裕起来,还得变“输血”为“造血”。为找到适合晋家村的致富项目,芦绪华带领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先后到寿光考察蔬菜大棚,按照申报现代农业示范园要求,2012年流转土地310亩,帮助群众建设12个蔬菜大棚,2013年又帮助群众建设了11个蔬菜大棚,棚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为了让村里更多群众都能“沾上”大棚的光,芦绪华还和晋登鲁等村干部不断摸索,让没有大棚的村民在大棚里打工,按照“投资人60%、打工者40%”的“六四”模式对大棚收益进行分配。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11036元。

他让晋家村彻底变了样

在芦绪华的努力下,全面改善晋家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梦想,渐渐成为现实:

——投资80余万元修建的长1650米、宽5米的混凝土道路从村南直通商展路,村子与外界再无“隔阂”;

——4条长490米、宽3米的硬化小巷,总长6100米的高标准下水道先后动工、建成,道路四通八达、雨污积水不见踪影成为村里的真实写照;

——200千伏安的变压器,60盏路灯,让晋家村的夜晚充满光亮;

——投资40余万元建设花池217个,种植白蜡、国槐1200棵,绿化苗木3万余株,“森林村建设”工程让村民推窗即可“见绿”;

——投资20余万元的“村西水塘治理”工程不仅解决了垃圾乱堆,更实现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极大改善群众生产条件;

……

如今的晋家村,已成为省级卫生村、省文化大院示范点、市级文明村、市级森林村居、市远程教育示范点……两年多的时间,芦绪华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他的规划,践行着他当初给村民作出的承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