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争鸣的铁路情
本报记者 齐 慧

1982年1月24日,除夕,外面鞭炮声不绝于耳,在河南商丘的一个铁路工地上,王争鸣正一个人煮着挂面。只有一个人留守的工地,显得格外的冷清。这一年王争鸣25岁,刚刚大学毕业。

“我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运输工程专业毕业那会儿,铁路局名额有限很难进,我就选择到中国铁建第四勘察设计院去做一名一线工程师。当时老师就和我说,选择做工程设计很辛苦的,可我觉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就能坚持。”

刚刚报到,连铺盖卷儿还都没打开,王争鸣就被派到徐州和郑州去勘测京九铁路线去了。

“苦是真苦!那时勘探,背着行囊,住着帐篷,吃着冷饭,到处走,到处跑。但铁建的企业文化就是铁道兵出身,不怕苦。我总把它当作探险旅游,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就这样“东奔西跑”两年后,王争鸣在1985年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机会,被选派为襄樊铁路枢纽项目的专业负责人及总体设计负责人。也就是这个被业内评为“最具创新的编组站”使王争鸣“一炮而红”。

在襄樊北编组站的设计中,王争鸣率先在国内采用多推双溜自动化驼峰、环到环发的单向编组站设计方案。编组场规模达48股道,中间设交换场,并采用国内领先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王争鸣的设计后编组站不仅达到设计能力,而且降低了三分之一的建设成本,投资额由11亿多元降到8亿元。

“当时,这个设计在国内的教科书上都找不到,我是参考了很多国外的相关资料,吸收消化,自己总结创新出了这种新设计。”王争鸣回忆说。

该编组站1997年建成投产,荣获铁道部优秀设计一等奖。由王争鸣提出的环到环发、多推双溜的单向编组站平面设计思想已被纳入高校教材和国家设计规范。

就这样,王争鸣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地干了起来,获奖“无数”:1998年京九铁路阜阳至九江段工程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999年,由王争鸣作为勘测设计组织者和设计负责人的京九铁路获得国家设计金奖。2004年,他以全新的思路主持开发了基于立体图形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的线路数字化设计平台,获得了全国优秀设计软件金奖……

2004年是王争鸣事业发生转折的一年。那年的12月28日,他从铁四院“临危受命”到中国铁建第一勘察设计院当院长。

“当时铁一院情况非常困难。投标屡投屡败,技术骨干队伍严重外流。工程师人均年收入比铁四院差远了。”张迎丰现任铁一院副总工程师,是王争鸣的同班同学。

王争鸣上任后创造性地提出了“技术支撑经营,技术提升管理,技术节约成本”的“三技治企”理念,上任不久就拿下哈大高铁的沈阳至哈尔滨段的设计任务。

“我们以前对工程投资过于看重,总以为多为业主省钱就能竞标成功,但往往省钱满足不了运输需求,为后面的施工带来很大的麻烦。王争鸣则改变了这种思路,一切以运输需求和服务旅客为主旨,这样的设计才是好设计,竞标自然屡投屡中。”张迎丰说。

投标的同时,王争鸣带领的铁一院不断加强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方面的技术储备,并利用一切时机开拓海外市场。目前,铁一院在国铁、海外、轨道交通、公路等领域的项目储备显著增加,项目业绩显著提升,仅高速铁路就有3600公里在手。

2013年9月,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菲迪克)2013届年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菲迪克(FIDIC)成立于1913年,是全球工程咨询行业权威性的国际组织。王争鸣获得FIDIC百年优秀工程师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