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水北流,移民搬迁,如今他们的生活咋样了——
舍家保水丹江情
本报记者 林跃然 魏劲松 通讯员 马献伦

图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工程人员全神贯注地工作。

图② 漕河渡槽是一条总长2300米、底宽20米的巨型渡槽,是南水北调中线漕河段工程中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图为北上的长江水正流经漕河渡槽。

图③ 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34.5万人告别家园,搬迁到新址。图为移民新村的美 丽景色。 (南水北调办供图)

“北京人民马上就要喝上汉江水了,这太令人激动了。”12月12日一大早,外迁至团风县黄湖新区的郧县安阳镇移民赵久富,时隔五年再次登上丹江口大坝,感慨万千。凭栏眺望,赵久富的眼角闪出点点泪花,他指着水库右前方告诉记者,“那里就是我的家,现在已经淹没水底了。”

南水北调,难点是移民。移民到底有多难?湖北省移民局局长彭承波告诉记者,“三峡工程移民搬迁用了18年;小浪底工程移民用了11年;而十堰18万多移民要求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前所未有。”

有人计算过:两年动迁18万多人,日均250人,人和生产生活用品,一户一辆大卡车,每天需要七八十辆车,天天不停地搬家,连搬两年!其实,移民的最后两个月,平均每天500多辆货车在库区和安置点之间往返。

丹江口市均县镇委副书记李龙利告诉记者,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时的处境特别难,只要听说移民干部要进村,“叭叭叭”,不理解的村民纷纷关门关窗。

以情动人,2万名移民干部没日没夜地蹲点,先通过帮移民干农活、做卫生,取得移民的好感,然后再做思想工作;还是做不通,请他们的亲友帮忙做。真心换真情,一家家被感动,一户户被说服。18万人口大迁徙,全部“心甘情愿”,做到“不少不漏不伤一人”。“5+2”,“白+黑”,在这场攻坚战中,有11名移民干部因累倒或因车祸意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令人痛惜!

科学移民,和谐搬迁。尽量采用“整村搬迁”的方法,以减少搬迁给移民带来的亲情的割舍、邻里关系的疏远。新村选址与房屋建造,让移民全程参与决策。给钱不如给地,省里拿出了13万人的土地容量,供7.7万外迁移民进行选择。有新房,有土地,移民方能“落地生根”。

搬得出、稳得住、关键还得能致富。初来乍到,移民们不免对新生活都有过排异期,经历过怨愤、彷徨和观望。然而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广大移民干部的支持下,移民们始终相信劳动的价值,并揣摩自身该如何使劲,重建幸福生活。

赵久富所在的团风县黄湖社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模最大的移民安置点。2010年,郧县安阳镇874户、3721名移民,在千里之外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住的是蓝瓦黄墙小洋楼,走的是一马平川水泥路,除了水质,这里样样都比老家好。”赵久富说,社区分为安阳村、郧阳村,都是根据老家地名起的,听起来亲切温暖。

“如今没几家种田了,有1000多人在外地打工,其余都在团风县就近工作。”赵久富介绍,距离村里不远就是几个大工厂,村里有1000多名移民在工厂上班,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还能照顾到家里,比城里的上班族强。“每到下午下班时,村里还会堵车,也算是一大奇景哩”。

不种田了,土地咋办?今年,黄湖社区引入了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发展5000亩“稻虾共育”生态种养田,再建500亩旅游观光生态果园,将黄湖移民新区打造成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于一体的“全国移民第一村”。“移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呢。”赵久富笑着说。

外迁移民生活节节高,内安移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12月18日,记者驱车来到郧县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卧龙岗社区。只见青龙山下、柳陂湖畔,一座现代化的新村庄陡然进入眼帘。前年4月,柳陂镇舒家沟村184户、850位内安移民全部告别旧居,喜迁卧龙岗社区。

循着村支部书记李秀林的脚步,记者走进了幸福街33室李志宏家,180多平方米的房屋装修一新,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听说正在建设十堰生态滨江新区,我们这里被作为示范点建设,将来会越来越漂亮。”李志宏带着记者在新居里来回穿行,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漫步在卧龙岗社区,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流连忘返:整齐美观的别墅式房屋、郁郁葱葱的绿化树木、大气美观的太阳能路灯、平整肥沃的大棚菜地,配套齐全的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污水处理厂……整个社区呈现出一派和谐、富足、安宁的气氛。

站在舒家沟山头远眺,投资3.5亿元、占地800亩的20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项目正加快建设。“南水北调大面积移民,虽然让村民的耕地减少了,但我们想出了多种办法来提高土地产出。”李秀林介绍,按照人均0.4亩的标准,已经为移民整理当家地300多亩,“移土培肥”新造地500多亩。村里还引进800亩光伏蔬菜大棚项目,将以“确权到户、集体流转”的方式承包给公司。由于不操心种地,村民可专心发展第三产业,算算一年的收入,每户少说也有5万元。

记者了解到,为扩宽就业渠道,激发移民的生产积极性,各安置地都推出相应的扶持项目和政策,鼓励移民发挥个人特长,自主创业。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移民新村张耀群说,库区水面变开阔,来观光的人增多,他打算与人合伙,买条游船搞水上游,同时开农家乐。

“山里种菜城里卖,一年赚了好几万。”郧县柳陂镇挖断岗移民新村蔬菜种植大户李秀成指着身后连片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高兴地说,“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