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在北京金融街华融证券营业部里前来办理资管和融资融券业务的投资者仍络绎不绝。刚刚办理完资管业务挤出人群的北京股民何炳峣告诉记者,“逛营业部”是他每个工作日的必修课。尤其这一年来,券商资管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券商间并购不断,短期融资券发行,沪港通开通……“新生事物不断,有的学习啊!”何炳峣感慨地说。
激活内力拓空间
时间回到7个月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促进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向现代资产管理机构转型,提高财富管理水平。
到今年第三季度,券商资管规模已突破7万亿元大关。与银行和保险公司相比,券商以其专业的投研能力和投行企业调研能力、广阔的营业部网点销售渠道以及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满足多样化的客户理财需求。而5月1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建议,证券经营机构要创新和改进资产管理业务流程,提升产品销售、产品设计、投资运作、售后服务等环节的专业水平。
与资管业务并驾齐驱的还有两融业务,券商自生动力不断突围创新空间。年底的大牛市催生融资余额创新高,两融业务规则启动修订。
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2月19日,今年以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高达10070.11亿元,其中融资余额10001.48亿元,融券余额68.63亿元,融资余额占比高达99.32%。
并购重组业务愈来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诸多简政放权的政策为券商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带来利好。
“并购重组对于券商来说,可以从财务顾问、新三板业务和直投业务等三大层面为其贡献收入。”信达证券非银行金融分析师王小军表示,券商并购重组项目的持有量与其自身执业能力基本呈正比,而随着券商佣金费的不断降低,经纪业务收入在券商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滑,因此拓展并购重组等其他业务成为券商重要转型战略之一。
借力政策扩规模
在开展多种创新业务的同时,券商资本储备不足的短板日益显现。充足的资本对于券商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创新业务,还是常规业务,都需要充足的净资本作为保障。然而,从资本体量上,目前券商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相差悬殊,鼓励券商进一步补充资本迫在眉睫。扩大券商融资渠道,对于证券行业发展是一剂“强心剂”,券商将借助外力,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为此,监管层明确要求各券商重视资本补充工作,鼓励通过IPO上市、增资扩股等方式补充资本,确保业务规模与资本实力相适应,公司总体风险状况与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在政策的支持下,证券行业内部的一系列并购重组应运而生。从方正证券以132亿元并购民族证券,换取其100%股份,到年中申银万国与宏源证券合并,券商进入并购重组“巨头时代”。合并后,综合排名在行业前15名的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两家券商将一跃进入行业内的第一梯队。
证券行业已经走到变革的十字路口,行业内的并购整合正如火如荼。
国际化道路铺展
11月17日,对证券业来说无疑是个大日子。“沪港通刚刚开通的这几天,我们营业部比平时上班提前了将近一个小时。”广发证券北京地区一家营业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实上,沪港通不仅对券商经纪业务产生提振,更大的意义在于,为内地券商国际化进程打开了通道。在这方面,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申银万国等,早已通过成立子公司或收购港资券商的形式提前布局。
不仅如此,海通证券12月4日宣布,拟通过全资控股子公司海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3.79亿欧元收购葡萄牙圣灵投资银行100%的股权。这开创了中国内地券商收购欧洲投行的先河。海通证券副总裁、董秘金晓斌表示,借助圣灵投行的全金融牌照优势、分销网络、客户基础和人才支持,海通逐步拓展海外业务空间,促进收入来源多元化,便于抵御行业和市场波动风险。
显然,不论范围还是速度,券商国际化战略正在全面铺展,券商的雄心壮志绝不仅仅满足于“沪港通”,而是迈步进入欧美市场与全牌照扩张时代。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泰君安证券12月3日宣布,已取得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这是国内券商向国际现代投行转型必不可少的一步,为国内券商打造现代投行资本中介业务、丰富跨境金融服务打开了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