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创 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海万象

新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让蚕宝宝“发绿”

本报讯 记者沈慧报道: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让很多人爱不释手,但如果蚕宝宝还可以发出森林一样的绿光,是不是很新鲜?日前,日本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基因重组新技术,真能让蚕宝宝“发绿”。

这种基因重组新技术名为“PITCH法”,可将受特定波长光线照射时会发出绿光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蚕以及蝌蚪的基因组,成功培育出全身发绿光的蚕,以及鳃和鳍发绿光的蝌蚪。据了解,这种基因重组技术能应用于从昆虫到哺乳动物的各种动物,不仅比以前的方法更简便,而且能够准确地向目标位置插入基因,培育能够发光的生物以及拥有特定致病基因的细胞和动物,用于研究新的药物和疗法。

新成果

棉纤维伸长关键基因被克隆

本报讯 记者沈则瑾报道: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鉴定了控制棉纤维伸长的关键基因。这一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以“异形框转录因子GhHOX3控制棉纤维生长”为题发表。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陈晓亚研究组发现一个转录因子GhHOX3,通过与赤霉素途径的负调控因子DELLA蛋白结合响应激素信号,促进棉纤维细胞伸长。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激素赤霉素在纤维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理,获得了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棉纤维伸长基因,为进一步解析植物细胞伸长的分子机理、克隆棉纤维发育新基因打下了基础,也为棉纤维品质改良提供了靶标基因。

纤维的伸长是一个复杂的调控过程,为进一步发掘GhHOX3的其他下游基因,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到90个差异表达的功能基因,从而为棉纤维品质改良提供了一批重要候选基因。

新发现

物种差异源于DNA调控功能

本报讯 记者刘松柏报道:老鼠是人类生物学的重要模型工具,几乎所有的人类基因在老鼠身上都有个明确的对应基因,但为什么对老鼠的研究并不总能在人类身上重现?一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报告表明,老鼠和人类的绝大多数差异来自基因活性的调节,而不是基因本身。

过去科研人员倾向于寻找单个或者多个与疾病有关的基因突变,但是这一研究报告认为,多数人类疾病是由非常规基因调控导致的,如果没有“任务控制中心”,基因将无法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产生正确数量的蛋白质。该研究还表明,当老鼠基因处于蛋白质生产等细胞内进程时,与人类的活动模式非常类似,但处于细胞表面活动进程时,其放射性剖面图显示了截然不同的模式。有关专家评价,研究人员可用这一成果来研究细胞间通信、免疫、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一系列疾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