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教育改革全面启动——
“一卷”不再“定终身”
本报记者 韩秉志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指标,加入高考人才选拔机制,有望打破“一卷定终身”,促使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人才选拔中能够真正发挥出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今天对外公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指标,加入高考人才选拔机制,这意味着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学业水平考试究竟怎么考?综合素质评价究竟怎么评?对此,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和部分教育专家。

避免偏科 考试科目全覆盖

从2005年开始,学业水平考试逐步在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推开。目前,已有30个省份实施。“这次改革是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考试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公信力。”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

学业水平考试要考哪些科目?根据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14门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考试范围覆盖所有科目,目的是防止学生严重偏科。

为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考试组织方式分为两种,语文、数学等科目由省里组织统考,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由省里制定统一要求,具体组织方式可以多样。

减轻负担 科目可凭兴趣选

为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科目可选,成绩分等”成为此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一大亮点。

《意见》规定,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以保证成绩的区分度和可比性,方便评价和招生录取使用。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现行高考科目是统一规定的,有的科目学生不擅长但又必须考。改革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

此外,现行高考是各门考试科目高中毕业时集中考6门。改革后,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的学业水平考试分散在3年中完成,实现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分散备考”。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柯政认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并按考生比例来划分等级,有利于淡化“分分计较”,推动高校从以往简单地“招分”走向科学“招人”。

信息透明 确保三年早知道

科目可选后,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特长,赋予学生考试的选择权,就成为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

《意见》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此外,高校要在学生选择考试科目前,公布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具体要求,保证信息透明、对称,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出安排。

《意见》同时规定,选择科目,并非一进高中就要选。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对于已经确定了3个选考科目的学生,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

细化内容 素质评价可比较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然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为要求比较抽象,难以直接把握。那么,综合素质评价主要评什么?评价内容又如何做到可考察、可比较?

“这次改革重在进一步规范,确保程序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准确。”郑富芝表示,此次改革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方面,明确了每个方面的考察重点,目的是使评价内容细化、具体化。

《意见》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比如思想品德方面,不仅要看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可考察、可比较。

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表示,“评价程序”的5个操作环节,体现了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学生个体特长、个性差异的关注,有望打破高考“唯分数论”对中学教育的桎梏,促使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人才选拔中能够真正发挥出重要的参考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