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产业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文化惠民新模式引关注
文化消费要走向常态化
本报记者 韩秉志

累计消费3772.5万人次,消费金额突破100亿元,几乎是2013年的一倍……从8月中旬到10月中旬,第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探索的文化惠民新模式引起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

推动文化消费是一件“破土”工程,并非易事。为何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能够激发文化消费浪潮?

为整合市场资源,本届惠民文化消费季努力把北京优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产品与服务,共汇集了主办和联合主办单位37家,包括21个政府部门和16个区县,动员吸引了全市上千家文化企业参与。在内容上,包括从阅读、出版、演出到电影的传统文娱,从工美、文玩、非遗,到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民族精粹,从装饰、珠宝、数码到动漫,几乎囊括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所有领域,使老百姓增强了选择性、便捷性和主动性。

北京市文资办产业促进处处长陈永平介绍,文化惠民项目等政策的实施,直接促进了政府的直接投入。如海淀区的中关村金秋演出季,政府共支持资金375.25万元,让更多百姓走进剧场。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16个区县共为惠民文化消费季投入超过3000万元。

此外,整合市场资源,也让企业加大了文化惠民投入的力度。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持文惠卡的消费者共获得2650万元的优惠,受益人次近2000万。

惠民战略,同样带动了商家的销售收入增长。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副总经理李朋军表示,在第二届消费季的影响下,木偶剧院今年业绩收入达到3700万元,比去年提升20%。“我们通过耳熟能详的作品和良好的服务,以低价和实惠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优惠期间,持卡5折优惠演出达到了40多场,上演的电影更是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景。”李朋军说。

北京新影联华谊兄弟影院有限公司北京区总经理吴威向记者透露,文惠卡的发行还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为了配合消费季活动,消费季期间,公司给所有持文惠卡消费的观众赠送一瓶饮料。虽然投入了10万元,却带来了近60万元的食品饮料销售收入。”吴威说。

展望未来,如何使文化消费常态化、机制化,将松散的活动参与者培养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形成对品牌的消费忠诚度,这是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下一步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新课题。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文化消费市场应该进一步开放。消费季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文化传承的平台和路径,还要进一步培养消费者的文化消费理念,引领文化消费意愿,激励文化消费行为。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表示,文化消费和居民收入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文化消费意识、消费习惯、消费方式需要逐步培养。文化消费应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让其更加独立,更加专业化,是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未来的发展方向。

北京市文资办党委书记张慧光透露,北京市文资办将把惠民文化消费季两年来积累的大数据整理出来,按积累、分析、应用三个层面进行价值评估,引导文化企业的产品服务。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推进《关于促进北京文化消费的若干意见》尽快出台,这意味着今后有望从财政资金和职能政策上促进文化消费的扩大和释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