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14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表示,国内芯片90%依赖进口,去年进口额2313亿美元,与石油并列为第一大进口商品。我国已成立了千亿规模的基金,将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兼顾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
我国是电子制造业第一大国,集成电路因此有着巨大的市场。上半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1338.6亿元,同比增长15.8%。“但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还十分弱小,远不能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国防安全建设。”杨学山说。
高端核心技术缺失
中国是电子制造大国,对集成电路的需求也因此很大。2013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达9166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左右。预计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
“需求大,因此缺口也大。”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微电子事业部经理陈伟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我国集成电路产品工艺相对落后,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上较差,技术积累、专利创新等方面的不足都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国外对集成电路高端核心技术的垄断导致国内相关产业利润缺失,从而制约研发投入。2013年我国生产了14.6亿部手机、3.4亿台计算机、1.3亿台彩电,但主要以整机制造为主,由于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核心的价值链核心环节缺失,致使行业平均利润仅为4.5%,低于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反过来,集成电路产业又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的“烧钱”产业,工艺提升、产能扩充以及技术研发的突破,都需要长期连续的、大规模的资金支撑。从2008年至2013年,我国集成电路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400亿美元左右,并出现过负增长。而英特尔公司2013年投资就达130亿美元,台积电投资达97亿美元。投资不足直接影响到集成电路企业的产能和技术能力,使本土企业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中与国际企业差距进一步拉大。
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为了破解集成电路产业的融资瓶颈,今年9月24日,国开金融、中国烟草、亦庄国投、中国移动、上海国盛、中国电科、紫光通信、华芯投资等作为发起人,吸引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金,共同投资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
据华芯投资管理公司总裁路军透露,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自成立以来,按照国务院批复方案,首期安排基金规模1200亿元,目前出资意愿明确的资金规模已基本达到基金募集规模,并且有望实现超募。
“1200亿元国家级基金不直接补贴给企业,而是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推动产业的长期建设和发展。国投基金起引导作用,以1∶9或更高的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集成电路产业。”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主任邱善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强调,集成电路基金成立是希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包含了政府扶植投入和社会资金,使得对此项基金使用方式更需谨慎。他透露,政府将携手企业建立明确的使用体系,通过内控体系保证资金安全有效运用,对资金未来流向增加透明度,避免资金贬值和流失。还将为此项基金进行绩效管理,确保投资基金落实到实处。
“基金将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包括助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与产品品质”。陈伟表示。
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据了解,基金将采取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兼顾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产业,推动企业提升产能水平和实行兼并重组。
“筹钱不难,投哪儿却还需商讨。”陈伟认为,一方面“国家队”需要资金支持以推动专利、创新的进步,另一方面,设计、制造企业需要资金实现规模扩张。同时,基金在市场层面也需要盈利,很难抉择。
目前各地方政府都在制订地方版集成电路扶持政策和基金方案。“如果没有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完全让地方政府决定基金投资去向,国内的集成电路产业可能会受到影响。”陈伟说。
事实上,国内集成电路企业与国外巨头的竞争已经延续到了基金战场。9月起,已有多家集成电路巨头开始向大陆企业参股。9月26日,英特尔公司与紫光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将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的控股公司投资人民币90亿元,获得20%的股权。10月9日,台湾第二大晶圆代工企业联华电子公告称,与厦门市政府及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签订参股协议书。
陈伟还表示,股权投资对于大型国企和上市企业来说较难进入,对于小企业来说又很难实现。他建议应开展更多如贴息贷款、风投等其他资金支持。同时,集成电路产业投入大、回收长、利润相对低,如何让基金实现盈利而不是一直贴息,也需要探索。
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专家组组长叶甜春认为,国家集成电路投资基金的当前任务是激活金融链,引导三链融合局面形成;集中优势区域发展,不能遍地开花;推动产业链整合,力争培育出世界级企业及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