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图’上网运行,对祁连山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研究分析帮助非常大。”10月底,天地图“中国行”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了张掖,甘肃省祁连山市水源涵养研究院院长刘贤德“追”着告诉记者,有了天地图,基于“天地图·张掖”政务版而开发的“祁连山冰川融水监测分析系统”、“祁连山水源涵养分析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冰山融水的变化,包括从第一场降雪到冰雪融化。
祁连山被誉为固体水库,是河西走廊内陆河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西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刘贤德说:“以前监测冰山非常辛苦,要上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上去监测。”可以说,“天地图”给这些科研人员带来了“福利”。用上“天地图”后,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地形图、影像图都可以在线实时准确掌握,而通过分析和多时段对比,使得水源涵养区规划和管理也更加科学、准确、高效,监测结果更加准确。
“天地图”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创了我国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先河。经过几年建设和应用推动,“天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记者在张掖采访发现,全新的地理信息服务对生态保护的促进作用引人注目。
以“天地图”服务于张掖湿地保护为例,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天地图工作部主任杨丽霞一边做着演示一边告诉记者,将“天地图·张掖”的影像图和水系图叠加,能够判读出湿地分布,通过对近6年影像资料比对分析可得出,张掖城北地区湿地保护利用效果明显。“你看,2008年前,这一带曾是‘污水坑’、‘烂湖滩’,而今已是湖天一色的休闲居住区,区内有近3000亩湖面、3000多亩人工绿地,其与城北郊3万亩湿地连为一体,形成一道绿色屏障,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制氧机’、‘加湿器’。”
在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上,地理信息服务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比如对黑河流域治理的成效和评价,就是完全靠地图来说话的。从整个流域植被覆盖影像趋势变化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1982年到2001年间,绿洲面积在缩小,而2001年到2010年10年间,绿洲面积增加明显,说明治理成效显著。“采用天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让黑河全流域4万多平方公里整体性评价成为可能,而且评价更为客观和准确。”杨丽霞表示。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生态治理取得成效,给张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张掖借助不断增加的自然湿地资源,打起了生态旅游牌。点击天地图三维地图,便可以360度全角度实景观看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天一色的美景,犹如置身江南水乡,生态的魅力已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