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 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授人以渔,不妨先授人以鱼
□ 何不器

把原始积累比喻为“鱼”,把治学之道比喻为“渔”,“授人以渔”固然正确,但如果他根本不知道鱼的滋味,还会有打鱼的热情吗?

近日读新闻,提到北京市中小学将改革多种学科教材,其中语文等教材内容增加了古诗词、京剧唱段等传统文化内容,以及近现代名家的作品,包括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文章。这种改革的确反映出在信息技术愈发普及的今天,即使看上去很“现代”的学习以及教育方法都面临不得不寻求变化的局面。

自古以来,我们的学习方式都是从幼时“开蒙”便大量读书,由浅入深,哪怕是囫囵吞枣,也要把尽可能多的书本装到肚子里。古时没有公共图书馆,没有方便的资料查询系统,掌握知识的唯一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至于从前人的著作中领会奥妙,靠自身悟性掌握治学要义,则是以后成长过程中的事了。这样做的好处是童年便打下一个基础,用时可以俯拾即来,便于融会贯通。所以韩愈会说:“我之获见,实自童蒙”,你可以理解成童年的记忆对成年后的成就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古代的蒙学已经逐渐为现代教育方式所取代,古人注重背诵和练习的方法变成了看上去更先进更具引导性的启发式教育。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变得越来越有说服力:我不会简单地让你通读和背诵很多书,我更注重教给你学习的方法,让你学会利用材料,驾驭材料,能够举一反三更好。比较古代有些私塾的八股教学,的确是一种进步。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歪解一下,把原始积累比喻为“鱼”,把治学之道比喻为“渔”,“授人以渔”固然正确,但如果他根本不知道鱼的滋味,还会有打鱼的热情吗?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对一些具备传播性或特征鲜明便于检索的知识能够迅速掌握,对如何快速达成目的更感兴趣。借助信息网络的帮助,一个本科学生也可以快速学习到克雷斯威尔的五步文献综述法,借用教科书式的框架结构和快速检索到的基本资料搭建起毕业论文的架构。这其实都是按部就班发展而来的——中学时候的学习就是为了上大学的目标,反复地做模拟题也是一种寻找捷径的方式。与此同时,却对原本是必须的基础练习变得不那么在意了。这一切都让学习越来越具有明确的功利性,人生的启蒙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清朝人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写道:“有毕生之酝酿者,有一时之酝酿者。少壮之时兼收并蓄,凡材之堪为吾用者,尽力取之,惟恐或后,惟恐不多,若少缓焉其难免失时之叹。”现在看,适当地拣起古人注重背诵练习的习惯,先积累再求善用,也未尝不是好事。北京市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们更广泛地接触到多种文化形式,固然有扩充学习内容的作用,也是“授人以鱼”,让学生们从很小就感受古典文化的美,间接地达到一个点滴积累的效果。

在我受教育的各个阶段,不止一位老师曾教导说,读的书是你自己的,读得多则受用多。可惜,一是赶上了一段无书可读的特殊年代,二是本人也确实懒散,自觉有些辜负师长的教诲;但是对长期积累和偶尔得之的关系还是始终清楚的。古人云:“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个道理不仅在读书上如此,推及很多领域也是同样:企业要练“内功”,运动员要练基本功。科比是NBA最伟大的球星之一,同时他也是训练最刻苦的球员:经常晚上11点离开球馆,第二天凌晨4点又出现在训练场上。教练杰克逊说过,十年前科比就是湖人队中最勤奋的球员,十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人能比科比训练得更苦。我承认,人是有天分的,做事情是有机遇的,但如果积累更多一些,把基础夯实一些,天分和机遇能够带来的帮助就会更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