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广东东莞镁达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的一名重庆籍职工因胆石症并发胆囊炎住院,22天的治疗共花费10402.44元,他自己仅负担1153.68元,报销比例达到88.9%。帮他减轻负担的,是东莞市构建的不分职业性质、城乡身份、就业状态、户籍地域的全民公平医保制度。
秋末冬初,甘肃省张掖市前进村60岁以上的村民却感受到融融暖意。每人每月可领到村里发放的标准为100元的基础养老金,每天还可得到半斤鲜奶,养老和福利制度逐步健全,让不少老人安心知足。
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刚刚公布的上海2015年市属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试点方案成为热议的焦点。考生拥有了期盼已久的自主选择权。一名考生有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的机会,考生有权“货比三家”,这在我国还是头一次。
从河西走廊到东南沿海,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出台。从亿万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涉深水啃硬骨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这一年间,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亮点纷呈、成效显著。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却创下近10年同期最高值,提振了群众的信心。以创业促就业,是政策引导的重点发力点。《关于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带来了税收优惠政策延期、享受优惠政策范围扩大、提高征税扣除额上限、增加扣减税费种类等利好。创业是更高水平的就业。今年3月开始实施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及诸多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给普通民众的创业热情添柴加油。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让养老不仅是家事,更成为国事。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从2013年起,财政部、民政部将连续3年从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中拨付30亿元,用于支持建设10万个农村幸福院。
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和生育政策也作出了重大调整,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据统计,一年来,全国共有约80万对符合条件的夫妻提出二胎生育申请。
医改继续推向深入。在已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全民医保正在从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政府和市场“两手并用”,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用改革的办法调动社会力量,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联动”。全国多地密集发布医改新方案,集中向以药养医顽疾开刀,并积极推动分级诊疗,患者扎堆大医院、社区医院资源闲置比例高的不均衡状态有望逐步缓解。
社会保障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建机制、兜底线、补短板,成为社会保障改革创新的关键词。作为保底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制度的施行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这份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在内的救助清单,为急需的群众送去了关爱和温暖。同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了新步伐。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
被称为众多经济社会政策“根目录”的户籍制度改革,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户籍制度改革的破冰,让城市人和农村人、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利益藩篱退出历史舞台,附着在户口背后的教育、医疗、社保等诸多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显著差别将随之逐步消失,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紧密围绕分数的应试教育,到培养活泼健全有素质的人,招生制度的改革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今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高考不再分文理科等措施,更让关乎国计民生的高考招生制度更公平也更科学。高考“指挥棒”的转向,使人们对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充满期待。
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依然任重道远。处理好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均等化和多样性的关系,以及社会事业改革和其他领域相关改革的关系,需要改革创新的勇气智慧,也需要坚持不懈的闯劲韧劲。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实现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