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层秋雨一层凉”。深秋时节,一场秋雨把整个乌蒙大地笼罩在云雾之中。微风拂来,寒意袭人。
在贵州省黔西县洪水镇新桥村的食用菌大棚内,却依旧温暖如春。食用菌棒整齐划一,不少菌棒上的香菇已可采摘。
村民郝守华夫妇正在棚内采菇,不一会儿就是满满一筐。看着新鲜的香菇,郝守华脸上堆满了笑容,“菌棒就是脱贫致富的‘钱袋子’。”目前,鲜菇能卖到4块5一斤,按每个菌棒产菇1.5斤算,一座5000个菌棒的大棚收一茬菇,毛收入就3万多元。
作为黔西县食用菌示范基地的核心区,新桥村的食用菌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目前,仅新桥村的日产菌量就已达到3000斤。“‘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调动了周边村民的积极性。”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新桥村在年初的摸底调查中,共排查出83户贫困户。如何让这些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洪水镇经过多方思考,最终确立了一条产业化扶贫之路——带领贫困户参与正在建设的食用菌基地,以达到群众增收致富、产业扩量提质的效果。
因临近县城、交通便捷,2013年,贵州高原蓝梦菇业有限公司在新桥村通过村民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始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道路。公司相继建成了菌棒自动化生产线、菌种繁育中心、标准化加工车间等设施及大棚67个,产品已在周边的毕节、贵阳等地打开市场。
依托这家企业的技术,洪水镇筹措资金54万元,在新桥村修建100个食用菌大棚,免费分给贫困户使用,帮助贫困群众增收。
先行一步的贵州高原蓝梦菇业有限公司负责为困难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并承担产品的最终销售。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只需将采摘下来的香菇交到公司即可,其他事情都不用操心,因为公司会以不低于事先协议好的价格统一回购,统一销售。
考虑到贫困群众大多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该镇还出面协调贵州高原蓝梦菇业有限公司,将菌棒赊销给贫困群众,待产菇后以产品销售款抵扣。
洪水镇党委书记朱绍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作为一个传统农业镇,我们一方面承受着产业转型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力资源闲置,需要寻找增收路径。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同时满足两方面的需求,做到一举两得。”
听说镇上在发展食用菌产业,此前一直在外打工的韩义夫妇回到新桥村,加入到菌农队伍中。“一座大棚一茬菇的纯收入就超过万元,一年能收两到三茬,赚4万到5万元没问题。”韩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认为“在家也能致富,不比在外面差”。
如今,一个以新桥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11个村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已初见雏形。根据规划,到2018年,黔西县将建成食用菌基地面积1.8万亩,预计年产优质食用菌1.4万吨,年产值超过1.15亿元,仅此一项,菌农就能户均增收5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