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港澳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惠港政策是一个丰富的体系
本报记者 廉 丹

“莫说关山多障碍,一枝一叶总关情。”香港回归以来,面临经济、社会领域一系列内外挑战: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2011年美国主权债务危机等考验接踵而至。为协助香港渡过难关,中央政府出台系列政策为港“撑腰”。

17年来,惠港政策已形成一个丰富的体系,涵盖贸易、金融、旅游、区域合作等多项政策范畴。

两地经贸开放大步向前

CEPA是内地和香港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内签订的自由贸易协议。它既是香港第一份自贸协议,也代表着内地对外开放的最高水平,自2003年签订以来,已签订10份补充协议,内地对香港的市场开放力度、广度、深度不断增加。

CEPA的三大任务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10余年来已取得不俗的成绩。以WTO标准衡量,2006年两地已基本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在服务贸易领域,内地对香港开放部门已达149个,占WTO服贸部门分类的93.1%;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底),两地将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此外,两地在贸易投资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合作等10个领域开展了合作。2013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额38913亿港元,比1997年增长2.49倍,占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51.1%。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

基本法第109条对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予以法律保障。国家在港设立“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战略大手笔,则把香港推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舞台中间。

2008年推出的“14项强力措施”,允许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支持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2011年的“惠港36条”表示,要提升香港作为中国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

2008年金融海啸,香港没有一家金融机构倒闭、没有出现大的金融风险。至2013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突破1万亿元、获准经营人民币银行业务的机构达144家,内地境外的离岸支付有八成通过香港进出,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在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共有182家,市值占港股总市值约57%,成交金额占总交易额约70%。2009年起,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集资额连续多年超越纽约和伦敦,位居全球第一。

2009年初,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港试点,香港迈出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实质性步伐,也成为内地的海外融资平台。今年4月10日,国家宣布建立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开启了“沪港通”的金融新纪元。

“自由行”为港增活力

2003年,内地出台政策,鼓励个人前往香港旅游,俗称“自由行”。截至2013年底,内地共有1.29亿人次的游客通过“自由行”方式到香港旅游。“自由行”为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生机活力。

从“一签一行”发展到“一签多行”的同时,内地“自由行”试点城市也在逐步增加,目前已覆盖49个城市、超过3亿人口。

“自由行”为香港带来“市道畅旺”,带动了旅游、零售、餐饮、酒店等行业的发展。据特区政府测算,2012年“自由行”为香港带来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1.3%的增加值,创造了超过11万个职位,占本地整体就业的3.1%。相关行业共聘用约62万名雇员,占总劳动人员约六分之一。

规划香港长远愿景

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同时,中央政府也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将香港纳入国家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擘画香港长远发展的蓝图、支持特区增强竞争力。

2001年出台的“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巩固和加强香港的国际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地位”。此后的两个五年规划,继续对港青眼有加,“十二五”规划将港澳单列一章。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2010)等区域规划,《“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2012)等专项规划,也为香港留出专门的篇幅。同时,香港作为中国的世界级城市,在国家“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中也被赋予了重要地位。

香港回归祖国17年,中央时时刻刻把香港放在心上,只要是有利于增加香港同胞福祉、有利于推进内地与香港合作、有利于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事,都会全力去做好,成为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和谐、发展的不竭源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