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国 防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11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发“救命装备” 构筑“生命通道”
孙燕 高洁 刘健

深秋,朱日和,乌登大草原深处硝烟弥漫,我军首次基于信息系统实战化卫勤保障演习正酣:由上海第85医院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野战单兵搜救系统、实兵交战战救训练系统等“救命装备”精彩亮相;态势图上,伤员数量、受伤程度、地点坐标以及药材消耗、储备等动态信息实时显示,一组组精确的战救数据构筑起一个个“生命通道”……

7小时30分钟的鏖战,演习副总导演、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连平眼睛一刻不停地盯在态势图上。他说,“野战搜救的征程永无止境,我们的科研永远在路上。”

“救命急需啥装备,我们就努力研发啥装备”

20世纪90年代,两则新闻令当时还是第85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的连平彻夜难眠:

——美军开展远程医疗,身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本土专家为海湾战争伤员实施诊断,指导治疗和手术;

——与此同时,西藏阿里地区一名戍边军人突发阑尾炎,因大雪封山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牺牲。

“科学技术落后,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连平心潮难平:如何使军队优质医学资源辐射到边防、海岛及偏远地区,让官兵都能享受高品质医疗服务?

一连几天的思索,连平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毅然向医院党委提出申请,改行从事远程医学研究。1996年,在众多质疑目光中,连平一头扎进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开启远程医疗和创建研究机构的艰辛旅程。

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的攻关,1998年军队首套有线通信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问世,经专家评审鉴定,总后卫生部决定在全军推广,并在南京军区第85医院正式成立了“全军远程医学研究开发基地”。

为让远程医学系统惠及广大官兵,连平团队上高山、下海岛,走边关、跑哨所,在全军建成264个远程医学工作站,实现了跨时空地域、快捷高效的军队远程医疗救治体系。2005年7月,“军队远程医学系统工程”以最高票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跟着部队跑,围着战场转,就不愁科研没有需求、没有方向,没有原动力!”在研究所人员看来,战场是最大的磁场。

2006年盛夏,一场海上实兵演练正酣。一名“伤员”不慎落水,随身携带的纸质伤票被海水浸湿,难以辨认,救治被延误……参演的连平团队敏锐意识到,纸质伤票已跟不上现代战争的“趟”,电子伤票必须尽快研发。

又是两年艰苦卓绝的攻关。2008年,“电子伤票系统”投入生产,正式装备作战部队,成为我军历史上首次配发部队的战救信息技术装备,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邱光华机组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失事,军地组织人员进行了地毯式搜救,10天后才找到失事飞机,这一事件深深刺痛了研究所每个人的神经。没多久,研究所大胆提出我军野战单兵搜救系统研制论证报告,同年被列入全军卫生系统“十一五”重大科研专项启动研究。2012年5月,“野战单兵搜救系统”研制成功,列装我军首支数字化机步师,2013年再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救命装备能不能救命,

让实战化检验来作答”

“左翼攻击群发现伤员!”搜救手持机上,小红点持续闪烁着,抢救组军医黄伟迅速点击屏幕,“你是谁?在何处?”等重要信息立即跃然眼前。这个多技术集成的“掌中宝”,就是研究所研发的第三代“野战单兵搜救系统”。

第一代搜救系统在部队试用时,由于体积较大,携用不便,操作复杂,读取伤情速度慢,部队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

“部队的意见,就是深入研究的方向!”所长连平带领研究所成员深入北京、南京、广州、兰州等多个实兵训练场,边检测边改进,先后发现和解决了600多个问题。

能否把战场实时战救数据与一体化指挥平台实现无缝对接,让指挥员及时掌握作战伤亡情况?面对部队指挥员提出的需求,研究所组织8家科研单位36名技术人员进行封闭式攻关,经57天连续奋战,解决了数据格式、数据传输、加解密等大量的技术瓶颈,实验室测试运行正常。

翻看研究所副所长龚红伟的2012年年度工作日志:出差202天,行程4.2万公里,足迹从繁华现代的东方明珠到冰封雪裹的北疆边陲,从飞沙走石的大漠戈壁到潮湿炎热的南国海岛……为检测单兵搜救系统的战技性能,研究所人员在连平带领下登舰艇、钻坦克,哪里地形地貌复杂、哪里气候恶劣,就到哪里去测试。

在皖东山地,他们在42℃的火炉天,与部队官兵一同模拟战场实情。炎热的夏天,连平、龚红伟等一行人在山里一“猫”就是9天,白天太阳晒得没处躲,夜间蚊虫叮得无处藏,测试还是一项不落。

在闽南机场,他们登上直升机,从不同高度、不同速度,动态检测飞行条件下地面单兵呼救信号。直升机在模拟实战条件下飞行,摇晃剧烈,每次测数据如同“炼狱”。

攻关永不停歇,脚步一路向前。去年10月,东南某海域,某集团军正在进行后勤保障综合演练。总部大胆启用研究所提出的综合集成运用物联网、传感器、网络通信、计算机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后勤通联系统基础上,构建覆盖战役战术分队层级各保障实体的信息通道,有效解决了末端需求感知信息“最后1公里”接入的难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