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招商银行正式发布全功能网上托管银行平台,将业务直通率提升至95%,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资产托管效率、扩大托管规模的步伐提速。
目前,资产托管已被多家商业银行视为一项重点发展的中间业务。尤其在银行净息差逐步缩窄、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的背景下,资产托管业务以其不占有银行经济资本,持续创造中间业务收入,连接货币、资本和实业三大领域的优势,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突破口。
提升效率 扩大规模
“资产托管业务的本质是服务,托管竞争的核心是服务水准的竞争,主要源于托管系统的持续创新开发。”招商银行副行长丁伟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技术处理模式较为滞后,大多仍依靠手工,即“电话+传真”,不仅时间、人力成本较高,还为技术风险、道德风险埋下隐患。以查询和调用数据为例,在传统托管银行服务中,受托公司需要先通过传真、公函通知托管银行,银行进行人工调用和查询后才能整理、反馈。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后台管理提出了很多挑战,如何提升系统效率和用户体验,如何降低操作风险和内部资源成本,都需要借助投资指令自动化等直连、高效的服务系统。”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万英说。
据了解,招行全功能网上托管银行平台由指令管理、业务对接、估值核对、业务查询、报表报告和系统管理等6个功能模块组成,其运行逻辑是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直连”,以最快效率处理最大业务量。“目前,网上支付清算都是通过银行汇总账户间接接入央行的支付系统,招行网上托管平台则直接对接支付系统,以提高清算效率。通过近半年的试运行反馈,网上托管平台可将托管业务直通率提高至95%以上。”招商银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姜然说。
通过“直连”,托管业务还可以有效突破企业银行系统“瓶颈”,支撑海量数据,扩大托管规模。据介绍,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对公企业银行系统能够加载、处理的客户数量均有上限。“比如一个企业银行项下最多能挂3000个子账户,原来托管银行通过企业银行做,规模受限。”姜然表示,现在把资金清算等指令直接发送到招行的会计主机上,绕开企业银行系统。从此前招行全国30多家支行的试用效果看,今年1月至9月招行银行托管的资产规模激增1.2万亿元。
此外,网上托管还为监管机构获取全面数据提供了可能。“在传统的托管业务处理模式中,交易数据、交易行为信息只在操作人之间传递,即便是当事人也很难看到业务的全貌。”一位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表示,如果网上托管平台能够将上述信息记录在云端,任何一个有权查询的人都可以24小时随时随地查看。
挖掘中间业务增长点
在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托管规模的背后,是商业银行借资产托管开拓中间业务、进行战略转型的探索。
资产托管伴随着资产管理行业而生。随着财富管理日益活跃,大量机构与个人作为委托人,需要将自身资金交给专业的投资管理人进行投资运作以获取收益。目前,投资管理人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等。为了避免管理人挪用委托人资金、保护委托人利益,我国引入托管机构对委托人的资产、管理人的投资运作进行保管和监督,即所谓的资产托管业务。
近年来,资产托管被多家商业银行视为战略性业务,发展持续提速;资产托管业务也已突破了当初的金融同业范畴,拓展到个人、企业、金融同业三个客户群体。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至2013年末,国内18家商业银行托管资产规模已达34.98万亿元,托管业务已覆盖资本、货币、同业、财政、信贷、外汇、社会保障、实体、国际和网络等十大市场,托管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5%。
“在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发展资产托管业务愈显重要。”丁伟表示,由于资产托管属于不占用经济资本的中间业务,主要收入来源是托管费和销售手续费,因此即使在资本“零消耗”的情况下,银行资产托管业务也能迅速发展。
“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托管服务,托管银行可以锁定同业、公司和个人托管客户,提高客户服务层次和对银行的‘黏度’。”丁伟认为,依托稠密的托管账户体系,托管银行也可以将资产经营、财富投资的资产、资金回流到银行体系并加以固化,扩大银行客户管理的资产规模和无贷存款。同时,借助综合化托管平台,托管银行还能聚合资管行业海量的数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变成银行进一步深挖和运用的“富矿”。
从托管资产规模和产品覆盖领域看,目前国有四大行仍占主导地位,其中工商银行截至今年6月末的托管资产总规模已达5.22万亿元,连续16年保持市场第一。相比之下,中小银行更注重以特色取胜。中国光大银行以产品结构多元化为主打,着力发展非证券类托管业务;华夏银行则实行“托管+代销”捆绑模式,基金、券商产品、信托等代销职能划归资产托管部,整合提供一站式服务。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存托比(托管资产规模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比例)仅为20%左右,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通常大于100%,资产托管业务的潜在市场仍有待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