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煤炭产业景气指数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质量新规 影响有限
交通银行能源研究员 竺 暐

加强对商品煤质量的监管,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国内煤炭市场供给,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不过,这一政策对于煤炭市场的积极影响总体有限,不能过度夸大政策效应

三季度,煤炭市场的最大特征表现为“政策市”。

随着“黄金十年”终结,煤炭经济运行每况愈下,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煤炭行业“脱困”工作,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正是重要举措之一。

这份质量新规从征求意见到正式出台,经历了一年多时间。虽然“难产”,但在规范国内煤炭市场流通的同时,也提升了进口煤准入门槛。

首先,办法使煤炭的质量管理有据可依。燃煤被认为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煤炭质量管理从“事前”监管的角度出发,对硫分、灰分、热量值以及汞、砷、磷、氯、氟5种有毒有害元素指标规定,使管理部门有了明确的监管依据,企业有了执行的依据,对于控制民用散煤燃烧的管理也有积极意义。

其次,加强质量管理也有利于促进煤炭市场的供需平衡。为了缓解煤炭企业困境,有关部门采取了限产、关停一批中小煤矿的策略。然而,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煤炭企业很难通过降低供给来稳住价格。由于煤炭企业的压力很难传导到下游,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出现优质煤掺杂劣质煤,进行“价格战”的恶性竞争。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可以源头限制劣质煤流通,有利于煤炭市场的优胜劣汰。

与此同时,此次出台的煤炭质量管理办法也从源头建立了抵制劣质煤进口的长效机制。加之煤炭进口关税的调整,有望减少煤炭进口,也体现了对不同品级进口煤的差异化管理。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高地评价这一管理办法对于煤炭行业的积极影响。质量就是价格,管理办法从限制供给的角度出发,对煤炭质量进行了严格的管理,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炭价格预期。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由于供大于求,市场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因此,在国内需求放缓、产能超前未发生根本改变的背景下,这一办法很难在短期内给煤炭价格带来太多积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破煤炭行业当前困局,关键还要多管齐下,特别是从抑制市场供给的角度出发,有效打击违法违规建设生产、超能力生产和不安全生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