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沈阳新松应对挑战实现智能转型——
高端创新赢取“机器人红利”
本报记者 孙潜彤
10月14日,新松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对机器人进行测试。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实现销量同比增长65.5%。面对这样一份可喜的成绩单,行业领军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却显得很淡定,他说,应该看到高端智能化机器人市场份额仍被国外企业垄断的不利局面,如果中国机器人企业只满足于在低端领域拼价格、凑数量,那么送上门的“机器人红利”机遇也会错失。

面对先进机器人技术将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新趋势,国产机器人产业如何应对挑战,记者向新松公司发出三问。

一问:怎样打破“产学研用”互不通气的隔膜?

曲道奎认为,目前的产学研体制仍存在科研与产业、与市场分家的创新隔膜。要把“产学研用”拧成一股绳,就要明确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产”为基础,以“用”为导向。

让创新资源凝聚在刀刃上,新松公司的创举是借助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跨界合作,首度汇集国内机器人生产厂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机构及市场需求客户五大群体,形成了从政府顶层设计到实际用户需求的官、产、学、研、用一套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身兼联盟理事长的曲道奎表示,联盟将以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为突破口,根据国家科技项目及市场需求,成员单位结合自身优势开展联合攻关并将技术成果进行市场化转变,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此开始强强联合、抱团发展。

二问:如何终结国产机器人低端徘徊局面?

中国机器人市场中,应用于焊接等领域、技术含量更高的多关节机器人几乎被外资垄断,国产机器人面临的自主品牌薄弱、核心零部件研发滞后、产品认知度与附加值低、低端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却日益突出。从低端杀出重围,新松的实践经验是:心无旁骛向高端创新寻求突破。

记者在新松公司新松智慧园看到,这个数字化智能生产线占地15000多平方米,集成了新松公司核心的移动机器人、堆垛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检测机器人等系列产品。可实现物料自动搬运、柔性物料传输、零部件自动清洗、自动化装配等功能,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三者在生产过程中完美融合,解决产品从设计到制造全生产周期的转化。从企业自身角度解决自主品牌附加值低、低端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新松公司常年坚持大手笔投入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占比销售收入为行业最高。公司共申请专利399项,其中发明专利268项,现已形成以自主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先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不但填补了我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的众多空白,还完成1000多家重点客户的2000多个重点项目。最近,国内首条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生产线在新松公司投产,年产能将达到5000台。每年新松公司高端机器人新产品的贡献率都大于30%,企业的研发投入获得了较高的回报。

三问:机器人普及会不会增加失业?

与人工制造相比,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完美融合,数字化智能车间不仅能极大地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也会提升5至10倍,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下降。对此,曲道奎认为,机器人的普及并不会增加失业,有些制造业就该由机器人来做。

曲道奎介绍,某些电子产品精益制造的规格,被要求精确到百分之一毫米,使用机器人才能保证更高的效率和精度。在洁净、危险作业、物流等领域,机器人更发挥着人工难以发挥的作用。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已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25个行业大类、52个行业中类,应用领域已经从汽车、电子等高端行业逐步渗入到金属加工、卫浴五金、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

曲道奎表示,机器人的大量进入,将会取代枯燥的重复劳动,减轻工作强度。未来,制造业将日益向智能化、无人化、数字化发展,而劳动力将更多向现代服务业转移,产业和人都需要转型升级。他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柔性、智能的制造模式正为中国展露‘智能转型’机遇,中国经济发展的‘机器人红利’时代正在到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