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知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10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迎 接 “机器人革命”
□ 陈莹莹

今年6月,图灵测试——一项判断计算机是否具有人类智能的著名测试,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通过者:一款模仿13岁小孩的聊天程序。

虽然结果有争议,但依然有人高呼:机器人真的来了!

因其拟人的行为与形态,人们在影视与文学作品中发挥着自己对机器人的无穷想象。

或温情或悲情,有警醒有思考,但无论如何,这些作品都离不开围绕机器人的几大探讨:它终究是什么?它最终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它与人类到底是什么关系?

其实,早在194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就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这套为奇迹人设定的行为准则逐级递进:

第一条,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伤害;第二条,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第三条,在不违背第一以及第二法则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这也是很多科幻小说沿用的原则,甚至以此为基础让机器人陷入逻辑怪圈。一方面,机器人可以完成人类不适合或不愿意去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日益增长的人力成本和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水平又促进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3D打印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使得制造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

生活里,家用的扫地机器人、在北京协和医院早已正式上岗的抓药机器人,都让我们和“它们”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有专家称:机器人制造的进步和应用是20世纪自动控制最有说服力的成就,是当代最高意义上的自动化。

目前,即便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已居全球首位,业内仍预计今后两年中国市场需求会翻番,毕竟我国制造业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仅23台,不但远低于日本332台的水平,也低于55台的世界平均水平。

事实上,与“被机器人偷走饭碗”、“机器人拥有了人类的思维并最终不可控”等担忧相比,人们最直接的反应是:机会来了!

2013年,美国发布了机器人发展路线报告,其副标题就是“From Internet to Robotics”,把机器人与互联网技术并列;近期,欧盟启动了全球最大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计划到2020年投入28亿欧元,创造24万个就业岗位;日本也制定了机器人技术长期发展战略,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新产业发展战略”中7大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安卓之父”安迪·鲁宾说,机器人科技还没能充分服务于制造业和物流市场,而这是清晰可见的机会。

当“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价值、我国将成为机器人最大的市场时,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

当“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时,我们能否抢占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

迎接这场革命,应是当下的选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