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繁荣浸润百姓心灵
李 丹

今年两会刚结束,被誉为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的“大手笔”—《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宣布出台。经过10年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迎来了第二次腾飞的契机。与此同时,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也找到了新的落脚点。

纵观这10年来我国文化的发展脉络,“繁荣”一词已不足以形容。国有文化企业日益强大;民营文化企业迅猛发展;文化与金融得到更好融合;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得到了显著推进……这一切的发展繁荣,都离不开改革创新,正是全面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夯实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

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创造的活力。随着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不仅实现了在自身领域的创新创造,进而跳入传统领域,融入宏观经济的大格局,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这一点,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上尤为凸显:文化与创意、金融、旅游的“拥抱”更加紧密,“融合”项目占了参展项目的七成。在不久前出炉的第六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中,文化科技类企业表现最为抢眼,利润率最高,超过40%。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化需要传递正能量,用高尚的价值去抚慰人们的心灵。近年来的国产电影市场不仅票房收入不菲,影片的整体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一代宗师》《白日焰火》等影片在国内外获奖;山西吕梁民间艺术团创排的《山里娃》走进了国家大剧院,一群农家娃在城市打拼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让农村百姓享受与城里人同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已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广大文化、科技工作者想方设法“打通最后一公里”,把新鲜的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以往的偏远地区几乎无法获得网络信息,如今通过互联网、无线WiFi和3G网络,牧民也可以在毡房里免费接受蒙汉双语数字资源的全天候服务了。

享受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大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文化的接受者了。在公共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他们也变成了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北京市社区居民的演出走进国家大剧院,已成为每年春节的保留节目;浙江衢州鼓励农村群众“赛文化”,农民画展办到了各大城市甚至海外,村歌也飞进了浙江省人民大会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