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家要让“全家”幸福
本报记者 苏 琳

“带领村民致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吉林东辽县朝阳村党总支书记 韩 丽

“作为一名村总支书,论官职没有品级。但是一旦被群众选择了,就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就要干出个样来,让全村人幸福,就要做个称职的‘当家人’。”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韩丽表示,让全村人的钱包鼓起来,心情好起来,日子乐起来,民族村和谐起来,自己再苦再累也开心。

韩丽今年50岁,17岁到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麻纺厂当工人,21岁嫁入朝阳村。2000年麻纺厂倒闭,时任厂长的她,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形—成了无着无落的普通农村妇女。

“2004年,镇党委的一个电话,再次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韩丽告诉记者:“电话里说,朝阳村干了30年的老支书要退休了,让我作为候选人之一参加换届选举,竞选演讲就在一个小时后开始。”20多天竞选,这个“外来媳妇”在5名候选人中胜出,出任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朝鲜族村党总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朝阳村是2003年由一个朝鲜族村和一个汉族村合并而成的。作为一位少数民族村的汉族女带头人,韩丽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村民间因文化习俗不同,存在一定隔阂。

“要想赢得少数民族村民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必须用真情关爱村民、服务村民。”韩丽开始补习朝鲜族民俗知识,朝鲜族村民家中每有婚丧嫁娶,她都第一时间按照朝鲜族风俗参加;朝鲜族村民遇到困难,她也尽心尽力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

2003年夏,一场大雨将朝鲜族村民李永浩家的土坯房冲塌。雨停后,韩丽把自家价值5000多元的红砖、石头、木材拉到李永浩家,并协调民政、残联等部门争取到3000元扶贫款,随后又带领村民上山伐木,组织村民出义务工,在短短两周时间里就为李家新建了一座砖瓦房。

朝鲜族村民李湘玉、南日花由于资金短缺,出国打工的事一拖再拖。韩丽知道后,从家里拿出2万元,并为他们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帮他们顺利办好到韩国打工的事。几年来,韩丽先后为去韩国打工的村民办理贷款200多万元,劳动力转移1000余人次。仅劳务输出这一项,每年就为家乡创收2000余万元,从而使朝鲜族村民的经济收入年年递增。

用真心换真情,用真情促团结,如今,朝阳村汉、朝、满族等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共享发展成果,成为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村、“全国文明村”。

韩丽走马上任时,村里欠外债130多万元,人均收入不足3500元,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

如何带领村民致富?韩丽决定先从熟悉的乌鸡养殖入手。韩丽挨家挨户动员,借钱给村民买鸡雏,传授养殖经验。短短一年,就有26位党员被她“发展”为首批乌鸡养殖专业户。

2010年,全村乌鸡养殖户达到100余户,全村每年销售收入近300万元,村民30%的收入来自于乌鸡养殖,朝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乌鸡蛋集散地,所产的乌鸡蛋已经在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了“鴜鹭”牌绿色农副产品品牌。

经过近10年的努力,韩丽带领广大村民把昔日远近闻名的特困村,创建成全镇乃至全县的首富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开办村办企业4个,包括朝阳村袜厂、稻米加工厂、朝鲜族饭店等,总投资460万元,年产值1000余万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