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什么是责任清单?如何在做好简政放权“减法”的同时,做好监管和服务的“加法”?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孙晓莉教授。
记者:您是如何理解“责任清单”的?
孙晓莉: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三张清单”的提法令人印象深刻。权力清单界定了政府的权力范围,不该管的事情不能管。责任清单则明确了政府的责任,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3张清单用十分形象的方式,对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界定,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改革逻辑。
我认为,“责任清单”要解决的是3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管什么?明确政府的责任,那就是要种好“责任田”,当好“服务员”;二是怎么管?要创新完善政府管理方式;三是管不好怎么办?要有问责追究的制度。针对目前实践运行当中产生和发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责任清单”可以起到很好的纠偏作用。
记者:在落实责任清单的同时,如何做到“既放活,又管好”?
孙晓莉:当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给各级政府和部门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挑战之一是,如何研究创新监管方式,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进而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和干部“会批不会管”,“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有的认为取消下放行政事项后,部门就没有责任了;还有的虽有管的意识,但是对于如何管并不清楚。挑战之二是,政府如何在监管中学会借力。经常会有官员说人员不够,要扩编。事实上,政府要善于借助社会的力量,发挥合力。
比如,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这就需要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这样既能加快解决公共服务产品短缺问题,也有助于形成公共服务发展新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益。
记者:您如何评价湖北和辽宁的实践?
孙晓莉:取消下放一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后,保留下来的事项如何规范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看来,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比如湖北省整合审批业务、辽宁省压缩审批时限等,使企业和社会公众不仅感觉到松了绑,而且得到了红利,这些做法的积极影响和示范效应是非常大的。
当然,国务院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地方的实践探索,两者都很重要。地方的探索实践,使得上下贯通、点面联动,有助于推动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