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抢占市场的“通行证”,更关乎亿万群众的福祉。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关键,加速实现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来。其中的关键是,要念好“放、管、治”三字经
最近,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讲话时强调,“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关键,推动中国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引发广泛共鸣。
质量连着生产、消费两大环节,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抢占市场的“通行证”,更关乎亿万群众的福祉。这些年,我国的产品、服务质量有了不小提高。但毋庸讳言,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需求相比,与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迫切任务相比,我国产品质量的总体状况难言乐观。部分产品档次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从近3年的抽查结果看,节能灯、水龙头等一些重要消费品的抽查合格率明显偏低,长期徘徊在70%左右,旅行箱包产品更低,合格率不足50%。从出口情况看,相当多出口商品还主要依靠成本优势参与竞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因质量问题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带来的损失比较严重。不止于此,质量基础建设也较薄弱,尤其是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存在着小、弱、散现象。据2013年数据,在2.6万余项国际标准中,由我国主导制定的仅占0.5%。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为切入点,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一个普遍规律。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实施的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质量政策,日本提出的“质量救国”战略,美国出台的《质量振兴法案》,韩国提出的“21世纪质量赶超计划”,都是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实施的。如今,围绕着质量以及相关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比如,发达国家普遍将标准化上升至国家战略,因为谁把住了标准往往就把住了产业,实现“赢者通吃”。又如,越来越多国家纷纷以健康、安全和环保等质量为由,通过技术贸易措施加强监管和限制进口。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玩具指令”的《欧盟玩具指令》,受限有毒有害物质多达千余种;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约为200项。
可见,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关键,加速实现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来,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乃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不得不为!
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关键,必须念好“放、管、治”三字经。放,就是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质量出问题,根子在企业,提高质量归根到底要靠企业。这些年,因质量问题被曝光、遭市场淘汰的企业不在少数。企业要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瞄准质量顽症,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向改革创新要质量。
质量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政府一方面要加快转变职能,放开企业“手脚”,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让质量真正成为企业优胜劣汰的风向标;另一方面还要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特别是强化对关乎群众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质量监管。不管是国内生产销售产品还是进出口商品,但凡有假冒伪劣,都要重拳出击、依法严惩,决不允许流入市场,也决不允许走出国门。
与此同时,还要念好“治”字经,构建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优劣“用脚去投票”,举报质量违法行为,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用市场机制倒逼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