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9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既不完全依靠自有资金,也不用土地换楼房,而是靠村民入股与社区出租房屋补贴,发展旅游小镇——
土地“长”出绿新居
——青岛市城阳区城镇化调查(四)
本报记者 胡考绪 刘 成
青峰东侧的“毛公山”,成为了社区转型旅游小镇的契机。 (资料图片)

“这些新居都是在原来的宅基地上建起来的,没多用一分地。”日前,经济日报记者来到青岛市城阳区青峰社区。这里一排排青白相间的二层小楼环抱着一库碧水,与近在咫尺的青翠的毛公山,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风景画。

青峰社区村支书杨友尧带着记者边看边比划着,“我们是完全按照原来村庄的布局规划的,没毁坏一棵树,也没破坏任何水系。”

青峰地处崂山第二高峰三标山脚下的小村,世代以种植果树为主要生计。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2000年,该村才摆脱了电力贫乏的窘境,2001年才通上水泥路。

“我们现在家家户户吃的都是毛主席的饭啊。”杨友尧笑着说。2009年,青峰东侧山上一座酷似毛主席的天然石像被发现,这座山被命名为“毛公山”,青峰逐渐成为近郊游的热门景区,年游客达60万人次。不但每家每户都从旅游中获益,社区集体收入也实现“零”的突破,2013年的收入达140多万元。

近几年,随着城阳区城镇化改造大潮涌动,青峰新型农村社区改造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怎么改?杨友尧发现,到了旅游旺季,村里开了茶室、农家宴的人家,生意非常火爆,家庭旅馆更是一房难求。“可否就盖楼房,家家户户都有一套。楼下住居民,楼上就成为家庭旅馆?”杨友尧把这个想法在居民议事会上一说,到场的40多位居民代表一致叫好。

但凭社区的收入要实现这个目标显然是杯水车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村里的320亩土地一起交给开发商,用土地换楼房。“但那样的话,青峰就会被一片高楼湮没,失去特色,也会弱化这里的绿色生态概念,更重要的是居民的土地就没了。”杨友尧坦言当时颇费了一番脑筋,最终下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设特色更加鲜明的“旅游小镇”。

青峰确定社区每户拿出10万元“入股”,给每家盖一栋22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但一栋楼房仅建筑费用就需要40多万元,其余的钱从哪里来?社区找到了一家建筑公司垫资代建,社区则用多年闲置的公共房屋,拆建了7栋楼房和6000平方米网点房,租给建筑公司30年,以抵扣建筑公司的垫资,同时每年还一部分现金。“建筑公司需要代垫资金3000多万元,正因为每年有60多万的游客,他们才愿意做这笔买卖。”杨友尧说。

社区居民愿意吗?居民冷金世几乎闷坐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便跟媳妇说,“宁肯拉饥荒,这股咱也得入。”冷金世因病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只能在毛公山下卖纪念品和土特产谋生,10万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的确是一笔巨款。“那一晚前前后后算了几笔账。按照现在的物价,翻修老房子也得将近10万元,而把这10万元交给社区,将来儿子娶媳妇好歹还能给他留套楼房,况且这楼房盖起来就值200万元。”想通之后,冷金世便东拼西凑筹到了10万元。这个困难户倒成了社区里第一批入股的居民。

近期,青峰的绿色新居就准备交付了,48岁的居民孙功伟说起来就高兴。前几年,孙功伟搞起了农家宴,到了旅游旺季一桌难求。如今眼看着交房在即,他早做好了打算:“新居建成后来这里旅游的人会更多,所以交房后,我准备再租一套邻居的楼房,将两套楼房打通,全搞成农家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