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理论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9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筑牢产业转型发展的根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 碚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区域态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有的产业空间扩展态势难以为继,将转向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下,以技术创新、优化布局、协同分工为取向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如何顺应这样的产业发展区域态势,筑牢产业转型发展的根基,引发各界关注

(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也就是说,未来的产业发展将主要不再依赖政府的“加力”,而要靠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活力。这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主要依赖各种各样的“优惠待遇”,而是更强调地区间的更大程度开放,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进行更大范围的公平竞争。这样,产业发展再没有政策捷径可寻,只有一条路: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变化的显著表现之一就是,各地区将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不仅各省级行政区内一些市县形成经济一体化区域,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显著增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区域资源一体化配置空间;而且将形成大跨度的经济带,如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此外,在全球化市场上,任何全球参与者的生存都取决于它所在的集群提供的所有优势。因此,区位变得更加重要。这种重要性也表现为随着交通成本的下降,生产更加集中于一个集群,并且地区内贸易增加。也就是说,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在新的发展时期,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将改变,产业发展的区域态势也将发生改变,更强调努力融入更大范围的内外开放、公平竞争和有序合作的一体化经济区域,进而同全球化接轨,融入一体化的全国经济和全球经济。

(二)

对于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空间表现通常是:转移、扎根和升级。这取决于地区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吸引力、承载力、融合力和支撑力。

由于存在外国或外地的先进工业,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产业发展首先依赖于吸引力。如果有众多企业愿意进入,则地区的产业承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包括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基础设施等。承载力越强,聚集的企业就可能越多,以致形成产业集群。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地区对于产业发展的融合力的重要性就越来越显现,这决定了产业能否在本地区扎根。如果要使产业常驻,就必须形成本地区的产业支撑力,使产业在本地区具有不断升级的条件和前景,包括良好的配套服务体系、生活质量环境以及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尤其是有利于自主技术创新的区域文化基础。因此,能否支撑产业升级和创新,是区域产业长期繁荣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来说,地区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有3个:比较成本、技术水平和文化特质。相对而言,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个因素即要素丰度和成本最重要。工业化中后期,第二个因素即技术资源和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而长远来看,第三个因素即地区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看到,世界各国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的产业发展轨迹基本相同,但工业化后期,各国产业发展就会走上不同的方向。因为经济发展的规律具有“标准型式”,而文化则是多元的,没有“标准型式”。当文化因素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时,各国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就走上不同的方向,各具特色。

所以,区域工业化除了强调区位和资源特点在初期和中期的重要作用外,更需要重视科技创新与文化蕴含两个重要因素。而科技同文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科技决定产品的功能、生产效率,其重点是使产品功能越来越好,但价格越来越低;而文化决定产品的品位,注入“艺术性”,其重点是使产品越来越具特色,细分化程度和附加价值更高,保持较高价格。这意味着,一方面各地区经济将融入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各地区产业也应保持和打造地区特色,尤其是基于文化特质的优质产业。只有使各地区经济发展插上产业科技和产业文化的两翼,才能实现产业的全面转型和换挡。

(三)

产业发展的区域态势涉及到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每个地区的发展都会考虑各产业发展对本地区的价值贡献,而不能仅仅考虑是否对企业竞争力有利。但是,地区的产业吸引力和支撑力恰恰又必须表现为要使落户本地的企业能够具有竞争力。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和民众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在新的发展时期,各地区发展决不可再采取“血拼”的方式,各地在促进产业发展时将遇到一系列新课题,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第一,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地方政府能做什么?尽管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具体情况有别,但在促进产业发展时都要力求抓住世界和中国产业发展的两个机遇:产业分布调整和新产业革命的机遇,支持企业进行产业和产业链空间配置的新布局,特别是支持企业从“追求优惠政策策略”向“自主技术创新策略”转变,创造新的产业业态。

国际经验表明,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是一个丰富复杂和不断持续的过程。对于“颠覆性创新”、“递增性创新”、“连续性创新”等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创新,大中小企业各具优势和劣势。而且,在某一产业(或产品)的进入期(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各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也往往具有更适合于产业生命周期中一定阶段的创新表现。不同类型的企业适合于不同类型和不同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各类技术创新。一个地区要成为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的集群地区,就应营造自由和公平的制度政策环境,鼓励大、中、小各类企业在本地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还应培育和鼓励脚踏实地、创业创新、专注技能的工业精神以及诚实守信、分工合作、公平交易的社会氛围,从而将本地区发展为具有活力和可持续的现代产业聚集地。

第二,如何处理好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间的关系?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态势是,正在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尤其是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的区域态势。对于区域产业发展,如何发挥政府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政府不仅要做产业发展的推手,更要在区域关系协调上下功夫,实现相邻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开放、管理接轨与互利合作,形成各地区之间产业布局更合理的集聚和扩散态势。各地方政府在考虑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发展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如何能更有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如何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三,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于各地区不同的区位和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久现象。而且,区域特点也决定了各地区在经济空间上将处于不同分工地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行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将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态势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依赖低价资源、补贴刺激、特殊优惠的产业空间扩展态势,将转向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下,以技术创新、优化布局、协同分工为取向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顺应这样的产业发展区域态势,各地方政府将发挥更有效的产业促进、引导和竞争监管职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在区域分布上的实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