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应对全球经济困局、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须找准突破口和落实好抓手。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级较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较低环节等现实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要走出这一困局,就必须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深化专业分工,从而降低制造业的交易与营运成本;通过嵌入高级生产服务元素,提升产业素质和技术知识含量,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改变投入方式,即更多地依赖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等服务要素为生产的中间投入,可有效地降低单位能耗和资源消耗;通过“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模式的变革,促进生产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从而增强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更好更丰富地满足消费者偏好。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阐述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这对于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并以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一)
服务业具有无形性、多样性和信息不对称特点,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只有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服务业信用管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定和实施服务业标准,才能降低服务产品和服务行为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加依赖知识、创新等高级生产要素和健全的体制机制。我国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体制机制,比如准入机制、定价机制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这样的结果,使得本应该具有广阔市场和极具潜力的现代服务业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效率低下。要改变这些状况,就必须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制定公开透明的准入条件和标准,切实打破垄断经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公正公平、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的格局。
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着力点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理顺好服务业价格形成机制和定价机制尤为重要。运用价格机制支持和促进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发展,尽快落实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用地等方面平等的价格政策,为生产性服务业争取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
(二)
市场机制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积极作用,实施科学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也非常重要。
第一,实施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增加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公共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不宜再在竞争性领域增加投入,而是要侧重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市场诚信体系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继续深化服务业增值税的“扩围”改革,全面实施这一税收新政,以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高度专业分工,从分工合作中寻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赢”。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特征。因此,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科技型、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应实施税收激励政策。
第二,构建支持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建立完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满足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的融资需求。拓宽机构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贷款抵押、质押及担保的种类和范围,加大金融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服务业特别基金”,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微型服务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破解融资瓶颈。
第三,竭力培养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服务业最主要的投入就是人力资本。从资金投入和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培养,鼓励服务创新,包容创新失败。在这一过程中,可建立创新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更多的高端人才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聚集,为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第四,积极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借力对外开放,通过全球竞争和技术溢出实现效率提升和服务创新,是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通过积极参与TPP和FTA等自由贸易协议努力放宽服务贸易的准入和投资限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简化境外投资审批程序,提高境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适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范围,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贸易,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