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 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8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车间里的技术“博士”
□ 何柏胜口述 柳 洁 胡剑芳整理

有人说等到明天再来修理也不迟,但我觉得“明天还是要做,不如提前做好,还睡得踏实。”

18岁进入企业车间,从学徒、技术员、班长、工段长、生产厂长助理,到今天的生产厂长。26年来,我从未离开过生产一线,始终忙碌于机械之间,致力于技术钻研。

我有个“绝活”,只要是我操作的机器,无论出现什么毛病,都难逃我的“火眼金睛”,因此同事们都称我为车间里的技术“博士”。我觉得,只要脚踏实地,平凡也能创造奇迹。

1988年,我18岁,高中还没有毕业,可面对贫寒的家境,不得不离开校园,经父亲托人到化肥厂当车间维修工。1993年,化肥厂因故停产。我转入巨宁森工集团从事车间维修工,从此与板材加工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工人,技术是最大的本钱。”2003年,巨宁公司刚涉足地板加工,从德国进口的设备运行没多久就出现大问题:地板拼装时高低差足有0.2毫米,不平整也不美观。凭着对机械的直觉,我认为问题出在地板开槽线上。可若是到国外进口新设备起码要7万元,还要等好长一段时间。我天天盯着运转的机械冥思苦想,办法终于想出来了,我们到当地一个设备加工厂只花了2000元做了一个零件,将高低差降到了0.005mm,不仅省了钱,而且达到了国标。

“技术同样是企业的生命力。”2005年,我担任地板分厂生产助理,总觉得生产线出板速度不够快,影响工作进程,也影响员工收入。在仔细研究了进口设备的运行机理后,我大胆地做出将地板压贴和开槽工序单机实行联机生产,这个尝试让原来一个班不到300平方米的产量,翻了3番,至今仍在沿用,为公司增加了3000万元收入。

巨宁森工是板材企业,车间内粉尘多是不可避免的。2007年,我经过反复观察后,带领员工对地板加工设备吸尘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改进吸尘管道、加强密封性、改良送风系统……功夫没有白费,车间内粉尘明显减少。如今,这个技术已在行业内广为应用。

前年,公司引进的新设备,出产的第一批竹地板出现黄板问题,我判断这是温度控制出了问题,改整车烘干为层层烘干,并把烘干温度降低了20℃,问题迎刃而解。

不久前,我带领的技术团队又研发出来低耗能疏解机,这项技术改造仅花费了6万元,替代的却是市价80万元的高耗能疏解机。

无数次类似的“小小创新”,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富。解决木纹低偏色问题、解决干花难题、节能降耗……公司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有我的身影。我感到最骄傲的就是和几位同事一起改进了厂里的一台机器,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因为工作出色,我成了生产厂长,有了一间宽敞的办公室,但我认为车间才是最好的办公室。“最早进车间、最晚离开车间……”大家都说,我长期这样做非常不容易,可是我只是想把事情做好,牺牲点个人时间算不了什么。

在生产车间,至今还流传一个“笑话”:那时,生产基地刚创建,我作为业务骨干,天天吃住在厂里。妻子陈彩虹虽然知道我很忙,但也想不到会忙到“以厂为家”的地步,回家见不到人,打手机没人接,一气之下满车间找人也没见着,正准备大发脾气时,正好看见我满脸灰尘地从设备旁探出头来,怒气顿时化作满眼的心疼。

去年底,车间新开一条生产线,新设备才生产30多个小时就停摆了,请专家来看、请设备厂商来查,一天下来都不知道究竟,大家只好散了回家休息。躺在床上,我满脑子都是设备问题,睡觉时突然来了灵感,觉得很可能是地板上的胶凝住了刀背,我立即赶到车间迅速清理刀上胶斑,再开机器果然正常运转了起来,这时已经是凌晨2点多了。有人说等到明天再来修理也不迟,但我觉得“明天还是要做,不如提前做好,还睡得踏实。”

如今,在我的影响下,巨宁森工公司员工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日渐浓厚。连续12年,公司每年上缴税收都达到1000多万元,我也因此荣获全国劳模,并光荣地当选为十八大代表。

竹是可再生资源,生产周期短,力学性能超过木材,不破坏生态环境,是公认的绿色产品。我们咸宁竹资源丰富,楠竹面积170余万亩,成熟立竹量约3544万支,占到全省竹资源的80%以上。我认为,包括竹产业的发展还是要靠科技创新,走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路子。希望在咸宁发展竹产业的道路上,我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