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林的实践再一次提醒我们:要想在科学殿堂上发出“中国好声音”,就必须学会“走自己的路”。搞科研,贵在创新。国外没人做过,不等于此路不通。只要看准了方向,就要大胆去闯去试。
由于近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一直落后于西方,于是有的人潜意识里难免就有“自卑”心理,总喜欢跟着别人跑,做别人做过的事。当然,这样做就没有走错路的风险,“安全”系数高。其结果不言而喻——一方面,我们的原始创新匮乏,在技术上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人家早就在知识产权方面布好了局,把“篱笆”扎好了等我们去钻,让我们付出昂贵的代价。
如果说,过去我们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是因为基础薄弱、差距太大导致,就如同婴儿刚开始学走路一样。那么,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研水平整体跃升,我们完全有实力、有能力从“跟跑”逐渐转变为“领跑”,建立起我们的规则和话语权。
其实,类似的事情早有先例。上世纪80年代,王选院士就力排众议,跳过第二、第三代技术,直接开始研制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而国外8年后才有同样技术。这种高起点使得方正此后的多代产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事实证明:一项原创性的核心技术,托起了一个企业,开创了一个市场,改变了一个行业,乃至创造一个新世界。
科研如此,产业也是如此。之所以大多数的中国企业不敢走“技工贸”的路线,是因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往往是个十分漫长曲折的过程,无论是投入还是风险均难以估量,充满不确定性。这导致“拿来主义”和“山寨”风盛行,企业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创新,固然很难。但不学会“走自己的路”,就没有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没有“大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