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 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保护各地在行动
吉林白城: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本报记者 李己平 通讯员 李佐达

吉林省白城市草原地带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实行耕还湿地、退牧还草政策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日前,记者来到白城市通榆县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寻这里的湿地保护和生态经济的发展之路。

1998年秋,一只野羊从47岁猎人盖河的枪口下逃脱,这位百发百中的猎人明白,脚下的这片土地要成为保护区了。盖河,人称老盖头,老家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从小喜好打猎捕鱼,后来搬到通榆县。1998年以后,老盖头缴了枪,卖了自家30多只羊,包了片水域开始养鱼。湿地恢复了,向海周边水质变好了,鱼也多起来,老盖头自家承包的区域,一天能收获几百斤的鱼,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吉林西部是有名的盐碱地区域,十几年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盐碱地变成了鱼米乡。汽车经过长岭县西行,道路两旁依稀可见由于过度农耕和污染造成的盐碱地和被砍伐的树林。但接近通榆后,道路两旁的环境越来越美了,茂密的树林和广阔的草地,呈现出一片丰饶景象。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水丰草茂,是著名的湿地。”吉林省林业厅新闻中心冯主任说,这些年,吉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去年6月,白城启动河湖连通工程,投入资金6050万元,连通水库泡塘32个,引蓄嫩江、洮儿河、霍林河、二龙涛河过境洪水资源,增加蓄水量5.6亿立方米,恢复湿地60万亩。到今年7月中旬,3个大中型水库,11个泡塘总计蓄水达到3.3亿立方米。恢复湿地300平方公里,新增湿地160平方公里。同时实施开展再造百万林、建设西部大屏障活动,围绕一屏、两轴、三带、四区、五环,造林绿化总体规划实施,去年完成造林41万亩,今年春季造林35万亩,脆弱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指定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里有一级保护动物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金雕等10余种。

如今,白城正积极打造生态经济区,发展三大产业:一是绿色农业,着力打造有机米、健康豆、精品肉、生态鱼品牌;二是清洁能源,建设全国惟一风电本地消纳综合示范区;三是生态旅游,围绕建设全国特色旅游目的地,规划“湿地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