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纺织博物馆
梭转今昔
□ 沈则瑾

纺织业对上海城市繁荣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产业不能望其项背的

出于河道运输和救火便利的考虑,大多数上海的棉纺织厂在上世纪初都选址于苏州河两岸。今天的上海纺织博物馆也建在苏州河南岸,原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旧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棉纺织厂。

院子里耸立着一个状如“门”的大型青铜雕塑,上面缀满纺轮、纺车、元宝石、经线、梭子等纺织产业的元素,颇有气势,彰显出上海纺织产业的辉煌和传承。

进入序馆,我立即被大厅里两根梭织纹样立柱所吸引,柱子的每一面,都用麻绳分别运用平纹、斜纹、缎纹三种织造方法“织”成片包裹起来。其实,任何梭织物的纹路都是在这三种织法上变化而来的。

序厅中央铺着上世纪20年代纺织厂细纱车间的地板原物,走在上面让人有时光倒流、纺机轰鸣的错觉。钢化玻璃条屏以天然纤维麻、丝、棉、毛填充,意指上海认识并运用天然纤维的顺序:新石器晚期使用麻类,2500年前认识蚕丝,1000年前引进棉花,100年前开始毛纺。

一台木制老织布机引起了我的注意,自元代黄道婆改良织机后,上海地区都使用这类织布机。上世纪80年代初,作者还是大学生时下乡劳动,在老乡家学过用这种织布机织土布。据说这台晚清老织布机是上海远郊金山朱泾一农户传了五代的宝贝,博物馆专家四次上门恳请割爱,织布机才成了馆藏精品之一。

借助苏州河的航运,矗立在苏州河两岸连绵不断的纺织业曾被称作上海的“母亲工业”。20世纪以来纺织业曾是上海最重要的工业产业,上海解放时有4552家纺织企业,棉纺锭数占全国一半。上海最多时拥有55万纺织大军,上海纺织品一直为人称道,上海纺织对上海城市的扩展和繁荣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产业不能望其项背的。

这种作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1998年1月23日,纺织压锭“第一锤”就在博物馆原址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敲响。亲眼目睹那一锤落下,砸在人心口上的那份震撼至今难忘。站在雕塑《沉思——压锭“第一锤”》前,记者也陷入沉思,当年多少上海纺织企业关门,工人下岗,如此壮士断腕多年,才换来今天上海纺织的“高大上”?

一身航天英雄翟志刚穿过的航天训练服,其中有些关键材料就是由上海纺织人提供的;一艘由膜结构以及碳纤维等纺织材料为主制成的白色冲锋舟也是上海纺织人的奉献;一套看着普通的芳砜纶面料制成的防化服同样是上海纺织人研制的,能防火防辐射。

我想了解这些纺织品背后的故事,哪怕是科学原理也行,但即使是上面这寥寥数语的说明,还是我从博物馆网站上找补的。其实我很想说,这里有着大多数行业博物馆的通病,承载着太多的使命,更像一个史料陈列馆。其中一个展项就叫“回顾辉煌”,展品有工人的工作证、用过的茶缸、获得的锦旗,但这博物馆真的只有这些吗?博物馆不该更奇妙有趣吗?那些织机、纺车、缝纫机都只是展品,那些高科技织物也都只是玻璃橱柜里的样品,让参观者可望而不可即,看得见却看不懂。记者看着展厅里仅有的三五个家长带来的孩子着急,在无人讲解的展厅里,对着那些泛黄的史料图片,他们怎么能提起兴趣来?

后来,又来了二十来个集体参观的孩子,结束时他们得到了一份小礼物,是一方草木染的手帕。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我很有感触,让孩子们目睹甚至动手尝试一下怎么在手帕上染色,或者有一些其他能让他们动手的有趣项目,相信比那些史料图片更能让他们留下快乐印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