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梦想,在雪域高原绽放
——记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巴拉村党支部书记斯那定珠

本报记者 杨忠阳

在美丽的香格里拉尼西乡,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有一个小村庄。村庄里,有一位康巴汉子,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倾其所有,在悬崖峭壁上修路,从千万富豪变为“亿万负翁”,被当地百姓传颂。

他,就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巴拉村党支部书记斯那定珠。

修路,为了梦想

斯那定珠出生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的巴拉村,这个藏族村落位于巴拉格宗雪山脚下,隐藏在峡谷深处。

村庄很美,但交通极其不便。

“在仅有1米左右宽的羊肠小道上,孩子在前面行走,大人要用绳子系在腰间拉着,翻山越岭4天,才能走出峡谷到达公路边。”在自己出生的老房子,斯那定珠陷入深深的回忆,“那时村民生活很贫困,生活宽裕点的人家,最值钱的也就是一个手电筒,好多村民一辈子都没见过公路和汽车。”

经过20多年的在外打拼,斯那定珠积攒下了数千万元财富,在县城买了房,安了家,日子过得殷实富足。他想给家乡修一条旅游公路,建一个公园,把巴拉格宗的美展现给世界。

说干就干!1999年,斯那定珠毅然回乡,并注册成立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在绝壁上修路,在峡谷里开发旅游,难度可想而知。仅前期规划设计、项目招标和环评,就长达4年多时间,期间斯那定珠有过迷茫,有过徘徊,但始终没有放弃。2004年9月12日,从214国道通往巴拉村的盘山公路破土动工。那天斯那定珠激动得热泪盈眶。

坚持,负债前行

更大的困难,是在道路和景区施工期间。

由于观念和利益的分歧,有一次,一位村民在征地还是租地问题协商中,朝他脸上吐了口唾沫。

“假如有宽阔的荒地用于建设景区,我也不用天天来求你们。”斯那定珠没有生气,而是用双手抹掉脸上的唾沫,继续谈,“不管是你们,还是我,要想共同发展,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等把通往各景点的栈道、人马驿道等设施配套好了,旅游发展起来了,到时候,租金来个水涨船高,对吧?”就这样,直到对方脸上绽放出笑容,才算结束。

“一个人受不了委屈,是做不成大事的。”多年后,和记者提起此事,斯那定珠淡定自如。

山路不断地延伸,希望之光也开始闪烁。2007年,斯那定珠筹资700余万元,从上桥头214国道架设10千伏输变电线路至巴拉村,解决了景区内及沿线岗水、水庄、那浪、巴拉4个村落共50多户人家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艰难的开发,“榨干”了几十年的积蓄,但没有改变斯那定珠最初的梦想。为了筹集到修路资金,他跑遍了香格里拉所有的银行,而且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变卖了店铺、车子,甚至住房。

有心人,天不负。2008年元旦,斯那定珠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村民们围着村前的白塔载歌载舞,庆祝全村实现百余年来的通路通电,并给斯那定珠献上了洁白的哈达。斯那定珠再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共富,不变情怀

“我从大山走来,肩头扛着大山的色彩,回首自己走过的道道山路,忘不了大山给我的情爱。”这首红遍雪域高原的藏歌《大山的孩子》,唱出了斯那定珠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心声。

在开发建设景区的同时,斯那定珠不仅把道路维护工作按段承包给村民,让每户每年都能拿到7000多元,还把景区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程,以优惠价承包给村民去做。去年,村民小组从景区就获得集体收入80多万元。

为彻底改变村民“一碗青稞面,青稞面一碗”的生活,斯那定珠还给每户出资2万至10万元,让生活在高海拔山坡上的14户村民陆续搬迁到冈曲河畔,形成一个新农村——水庄村。“村民原有房屋和土地,由景区租赁过来,每户每年可得租金2万多元。”斯那定珠说,景区则对房屋重新进行修古复古,土地开发成生态农场,供游客观光旅游。

就像这弯弯曲曲的山路,斯那定珠带领乡亲们的创富之旅,也充满坎坷。去年8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巴拉格宗景区震得满目疮痍。为了让员工有工资拿,即使是景区停业整修期间,他也让员工轮流上岗。经过半年多的整顿,如今景区秩序逐渐恢复。员工和乡亲们动情地说:没有斯那定珠,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如果我一个人富裕那太简单了,但我希望乡亲们都走上致富道路!即使有再多的钱,躲在外地过富日子也不是康巴好汉!”眼看景区已经封顶的五星级藏式生态酒店,还可以再解决1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斯那定珠高兴地说:“现在我要做的,就是更好地与省文投集团合作,把巴拉格宗打造成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图为斯那定珠在巴拉村。

本报记者 杨忠阳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