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上世纪60年代,空军“机械师尖兵”夏北浩创造性地总结出了闻名全军的“夏北浩检查法”,推动了航空维修的发展。那个时期,敌高空无人侦察机频繁滋扰我领空,然而由于我战机升限不够,不能有效应对这种挑衅行为。
夏北浩所在团机务官兵对某型战机进行大胆改装革新,通过改进飞机襟翼收放机构,提高飞机升限,从技术层面解决了战术难题。最终,该团飞行员徐开通首创人民空军击落敌高空无人侦察机的纪录。
今年“八一”前夕,北方某地,一架架战机挟雷裹电升入云端。巨大轰鸣中,记者见证了空军“夏北浩模范机务中队”的骄人业绩:战机100%一次起动成功,100%完好。果然名不虚传!
在空军组织的第三届“金头盔”自由空战对抗比武中,“夏北浩中队”所在师,3个参赛团全部夺得“空战优胜团”,7顶“金头盔”比武项目中斩获4顶。“鹰翔九天能打胜仗,离不开机务人员精心保障。”“金头盔”飞行员李勇感慨道,“‘夏北浩中队’维护的飞机,我们飞着放心。”
机务兵从幕后走到台前
前不久,一次空战对抗演练中,飞行员突然发现雷达扫描目标出现异常,这种现象以往从未出现过。“是故障?还是特性?”
演练结束,负责机务保障的“夏北浩中队”官兵和飞行员一起来到战术评估室,审看视频回放,判读飞行参数,反复对比分析,最后认定:是某型雷达的特性引起这一现象,不是战机故障。
“既然某型雷达具有这种功能,我们何不利用这个特性进行战法创新?”经过机务官兵反复研算和空勤人员飞行论证,一套全新战法就此诞生,并在空军组织的对抗竞赛考核中一战成名。
“如今,机务官兵不仅是托举我们翱翔蓝天的有力臂膀,更是提高战斗力的好搭档。他们已逐渐从单一的服务保障,变为研究飞机空战性能、钻研战术战法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李勇说。
那年,中队所在团原定接装国产某新型战机,而接装了几架双座教练机后,其余战机未能如期列装。教练机不具备单飞训练功能,这给飞行员改装训练带来了难题。“夏北浩中队”官兵根据该型教练机前后舱操纵系统联动的特点,采取捆绑固定后舱操纵系统的办法,使教练机具备了战斗机单飞训练条件。不仅为全团整建制快速形成战斗力提供了技术支撑,更在空军航空兵部队中开创了“教练机当战斗机用”的先河。
协助飞行员排除空中特情、给飞行人员授课讲解飞机性能、研发战机新技能等该中队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让机务官兵从幕后走到台前。
从继承传统到发展创新
享誉全军的“夏北浩检查法”被中队官兵视为传家宝。但随着装备日益更新,检测设备不断完善,“老方法”已不能满足维护保障的新需要。
“老经验只有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有生命力。”中队长曲国友告诉记者,他们本着“继承传统、发展创新、便于推广”的原则,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形成了以“监控分析定量化、基本维护规范化”等“五化”和“严格持证上岗、严把技术标准”等“五严”为主要内容,适应新装备维修保障需要的“新夏北浩检查法”。
中队原机械师井立国在某型飞机挂副油箱情况下,探索总结出的发动机不开车就能检查飞机燃油系统输油工作的办法,减少了7个工作环节,检查时间由过去的45分钟缩短至20分钟。
“由于检修是在不起动发动机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检修就节省航油400公升,平均一架飞机一年能节省燃料费用近4万元。”机务大队长李建生掰着手指说,“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经费,同时还减少了飞机发动机损耗,最主要的是为空战赢得了宝贵时间。这项革新成果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呢!”
“一个故障就是一堂课。”针对寒区气候环境给飞机维护带来新的特点,中队总结创新的某新型飞机寒区季节性故障预防措施100条被上级推广。先后研制出“便携式液压油箱增压仪”、“多机型充氧通用装置”、“继电器、接触器故障检测仪”等21项革新成果,获军队技术革新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2项。
安全保障实现“三百一零”
透过“巴掌大”的观察窗,扫视“鸟巢”一样的输油管线,机务兵王会树在飞机再次出动前的短暂时间内,发现战机发动机燃油导管上有一条长约10毫米的裂纹。
“像王会树这样的战士,在‘夏北浩中队’不在少数。”中队所在团政委王宏民对记者说。
一次,机械师高东垒被派往工厂验收大修出厂的某新型战机,发现飞机维修质量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他据理力争,毫不含糊,直到解决所有问题才签字接收。
去年8月,中队赴西北大漠执行演习保障任务。机务官兵们冒着机身65摄氏度高温,严查每一部位,拧紧每一颗螺钉,查看每一条线路,打好每一道保险,创造了飞机完好率100%、任务成功率100%、一次起动成功率100%、误飞千次率为零“三百一零”优异成绩。
去年3月,中队原机械队长乐中华发现战机进气道斜板有1秒钟工作异常。在普通人看来,1秒钟的时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在机务官兵的眼中,忽略了它,就有可能引发严重飞行事故。故障及时排除,一次重大安全隐患被“关”在地面。
中队组建以来,先后保障过5个机种10种机型战机170余架。保障安全飞行4万多小时,30余次执行重大任务从未发生人为差错,创下连续46年保证飞行安全的纪录。
从“三百一零”到安全保障4万多小时,务实作风,让战友生命和国家财产多了一把“安全锁”。王宏民自豪地说,“没有过硬作风,成就不了非凡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