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4年8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拥抱青春
——写在南京青奥会即将开幕之际(上)
本报记者 陈莹莹 薛海燕
八月十三日,青奥会志愿者在为刚抵达的立陶宛代表团运动员提供咨询服务。随着南京青奥会开幕的临近,参赛的各体育代表团陆续抵达南京。新华社记者 任正来摄

再现明清时期南京民居生活的“老门东”,最近游客一下子多了起来。“青奥会就要开幕了,原先只有本地人才来逛的地方,因为这场盛会有了迎接四海宾朋的机会。”刘超是“老门东”O5全球概念生活馆的经理。从生活馆的露台眺望夜景,以城墙为幕布、一出介绍南京历史人文的3D大戏徐徐展开。

为了拥抱青春,古城加快了自己的脚步。

南京的地铁里程从去年的80公里增至目前的135公里,到明年,南京地铁里程将超过200公里;今年,使用清洁能源的2530辆公交车和1400辆出租车投入运营,公交换乘优惠政策正式运行。

多年来,石化、钢铁、建材3大传统产业一直是南京的经济支柱。为了“由重转轻”,南京同时启动了4大工业片区的布局调整,相继关停了30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实施了最为严格的环境准入门槛。去年,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大传统产业。

今年以来,南京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36条”、《青奥会环境保障临时管控方案》、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措施,淘汰了超过5万辆黄标车,采取了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内的三省一市联防联控机制,以确保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等均能达到国际赛事的要求。

“环境问题是最大的民生之一,搞不搞青奥会都要重视城市的环境质量保护!”南京青奥会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南京市市长缪瑞林说。

在他看来,国际性赛事对于承办城市来说,意味着重大机遇:构筑平台以展示城市文化魅力;整合资源以快速完善城市功能;高效动员来极大促进公共事业;惠及民生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办赛事、建城市、惠民生,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与功能的南京,逐渐有了愈来愈浓的“国际范儿”。

“青奥会给南京带来很多变化,但最大的变化是促进江苏按照科学规律、自然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发展进步。”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南京青奥会组委会主席、江苏省省长李学勇这样说。

李学勇认为,办一届成功的青奥会,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中国梦、青春梦和世界各国的美好梦想相辅相成。

中华门城堡的台阶上、熙南里的回廊上、明孝陵的神道上,奔跑着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年轻面孔,与古典悠远的江南气韵相融交汇,散发出既现代又经典的迷人气息。

六朝古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世界各地的新生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