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改革要新区
——青岛西海岸新区采访记
本报记者 张 忱 刘 成

“从今天起,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取消所有‘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8月7日,青岛市黄岛区法制办主任郭树升告诉记者,该区将把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从行政许可中心剥离出来,成立“行政综合服务中心”,专门从事这项业务,淡化“许可”的概念,加强“服务”的职能。改革涉及10余个职能部门,力度和理念全国领先。

西海岸新区改革力度如此之大,源于他们对“向改革要新区”的深刻认识。“什么叫先行先试,什么叫率先,什么叫试验田,就是要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王建祥说。

在国务院的批复意见中,青岛西海岸新区肩负着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的任务,对他们来说,海洋经济、陆海统筹发展是关键词。“改革的突破口应该先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开。”王建祥说。

从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开始筹划建立全国领先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行政管理“限批清单”和“权力清单”,“权力清单”承接的省级、市级行政审批事项,都要依法公开目录、依据、申报条件和权力运行流程,凡未列入的一律不得实施。

当然,取消“前置审批”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推动行政管理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告知承诺书’制度、‘企业信用监管’制度共同构成新区社会投资类项目‘宽进严管’的‘日志式’管理体系。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失信惩戒机制。”郭树升说。

青岛董家口港区,国内首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前,董家口经济区管委会综合部副主任丁德强对记者说,“作为一个设计通过能力达每年2500万吨的码头,原本需要3到5年的建设时间,我们只用了360天就建成了。”奇迹来自开发模式的转变。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样,董家口港区的基建工作原本由政府主导,资金由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的青岛港口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投公司)筹措。在2012年,青岛市政府部门正式将董家口港区72平方公里的建设工作委托给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港)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港投公司也交由青岛港负责经营。自此,董家口港的建设从政府主导变成了企业主导。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市场能做的事、企业能做的事放手让市场去做、让企业去做,这也是西海岸新区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中迈出的坚定一步。

“我们正在酝酿经济区管委会与区内乡镇的交叉任职,”青岛董家口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吴显烨说,“今后,经济区所在的3个乡镇的一把手将在管委会任职,而管委会则向各乡镇派出管理人员。”这种安排不仅可以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同时因各乡镇不再具有经济发展职能,可以避免在招商等问题上的内部掣肘,避免再走其他开发区走过的弯路。

据王建祥介绍,中德生态园也已率先实施了“职员化管理”模式,其特点就是“档案封存、全员聘任、绩效考核、按岗定薪”。与传统的园区用人模式相比,“去行政化”的职员化管理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在聘任期间职员不再与原有身份、职务等待遇挂钩,以能力和业绩作为晋升的衡量标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试点,在淡化编制的同时,放开工资限制,来激发活力。”王建祥说。

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管理水平,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改革有的已初见成效,有的还在筹划中,正如王建祥所说,“新区不能什么事情都按部就班,要按程序去做永远不会是新区,永远走在别人后面。”这座有望成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城市,正在向着自己的也是中国的碧海蓝天梦想前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