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乔申颖 张 忱
8月5日,《经济日报》赴云南地震灾区特派记者经过艰苦跋涉,来到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赶到龙泉村,正值酷热的午后,豆大的雨点伴着狂风打在人的脸上。一架直升机停在山间凹地,从公路上望过去,匆忙的“绿军装”和“白大褂”们正把担架往直升机上抬。
訾成波目送飞机离开后,才回到公路边龙泉中学院内的简易帐篷里。訾成波是鲁甸县茨院卫生院的医生,也是震后最早赶到灾区的医务工作者之一。他刚刚和同事们一起把5位重症伤员送上飞机,转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地方救治。
不大的院子里整齐地排列着几十顶帐篷,帐篷里伤员的“床位”都是由学校教室和宿舍搬出的桌椅床铺改建而成的。由于是离一线最近的医疗点,多数伤员先送到这里紧急治疗,再按受伤情况分别处理。
武警云南总队医院和昆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两支医疗队都是走了整整一夜,从昆明连夜赶来的。地震和大雨造成了山体滑坡,疏通一段、通车一段,走走停停,最后扛着医疗设备徒步进镇。武警云南总队医院医务处副主任李永光说,11名先遣队员扛着便携设备和医疗物资,除了两天份的压缩饼干,其他个人物资都没有带。
大雨不止,余震不断,道路被反复开通又被阻断,车辆仍不能顺利开进震中灾区。直到8月5日上午,鲁甸县城到龙泉村的路上仍不时可以看到翻斗车在清理山侧的土石。志愿者告诉记者,不久前滚下的山石还砸坏了一辆皮卡。直到记者发稿时,有些地方仍然只能靠摩托车或徒步进入。再往前,一条混浊的小河横在公路和村子之间,平日里看似不起眼的障碍,阻断了生命通道。伤员运不出,物资运不进。
幸运的是,龙泉中学旁边有一块平坦的山间地,可以停机。从8月4日开始,直升机开始参与救援。两天内至少有六七十位重伤员从这里转往其他医院,并随机带来一些急需的物资。但直升机只能保障危重伤员转移,相对较轻的伤员也需要更好的医疗环境。没有桥,过不了车,只能靠肩扛手抬一点点往外运。工人们争分夺秒地架设钢架桥,希望尽早搭起一座临时通道。河的另一边,医护人员在努力为每一个生命争取时间。
昆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王昆华,第一时间带着12个科室36位骨干医护人员赶到震区。为了更好地救治伤员,他迅速把医生分散到不同区域,“鲁甸和昭通更需要重症专家,这里更需要应急治疗的大夫,合理分配力量是对生命负责任。”据介绍,两天来,在每个医疗点,医生和医用物资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充分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参加过多次救灾医疗服务的李永光说,这一次救援最让他欣慰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直升机的帮助下,每一位送到这里的伤员都及时得到了应有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