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改良盐碱地
本报记者 乔金亮

盛夏8月,清华大学盐碱地改良河北张北示范基地上,一望无垠的青储玉米和燕麦不时随风掀起一波波绿浪。浓浓的绿色中,一台台红色的绞盘式喷灌机正在紧张工作,喷涌的水流洒向大地。

“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荒地,芨芨草丛生,土地贫瘠,可耕性极差。如今,近3000亩的土地上,种植着青储玉米、燕麦、胡麻。”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教师李彦,站在张北县馒头营乡的地头如此感叹。

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主任刘嘉告诉记者,目前治理盐碱地的措施一般有水利改良、物理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除化学改良措施外,其他措施对盐碱地改良均收效甚微。利用燃煤烟气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十分有效,清华大学的这一化学改良专利技术让示范基地迅速改观。在长年荒芜的盐碱地上,当年改良当年种植,作物就能够正常出苗、生长,2至3年后达到当地正常水平。

自2011年起,清华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截至去年底,实施范围已覆盖我国北方有碱化土地的大部分省区,改良规模达15万亩以上。今年4月,清华大学盐碱地研究中心联合华清农业开发公司,对张北县项目区进行全流程盐碱地改良,将这片盐碱未利用地改良为耕地,并通过机械播种、喷灌浇水等管理方式,实现了当年80%的出苗率。

刘嘉说,我国具有耕作价值的盐碱地面积多达5.25亿亩,在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中,盐碱地改良的贡献份额有望达30%以上。由于盐碱地集中连片且未曾施用过化肥农药,经改良后进行农业化利用,适合发展有机农业。同时,盐碱地区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改良后种植作物,对于生态环境改善作用明显。基于此,清华大学提出了“用十几年时间为国家改良1亿亩盐碱地”的目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