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无人机胜过了解他自己!”这是部队官兵和装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对陆军第42集团军某旅一营营长李长勇的由衷赞誉。
2004年,李长勇从军校无人机专业毕业走进一线作战部队。此时,无人机对陆军作战部队来说还是个新“玩意”,在部队官兵眼中,李长勇就是个“香饽饽”。他没有让大家失望。几年里,他把部队装备的每一款无人机庖丁解牛般逐条线路、逐个元器件进行解析研究,对无人机的技术性能了然于胸。
2012年秋天,全军电子对抗装备保障技能比武。这本是一场在专业技术人员间展开的角逐,可作为指挥军官的李长勇主动报名参加,并在高手如云的擂台上摘得金牌,一时间,在军队无人机领域声名大震。
李长勇的无人机技术不仅在部队声名远扬,也深受生产厂家青睐。每当有新型无人机试飞时,都愿意听听李长勇的“高见”。某新型无人机最后一次定型试飞,李长勇发现测控信号时强时弱,建议厂家暂停封盖定型。他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对1000余组数据进行检测,发现遥控电压偏差了0.2伏,排除了可能造成无人机操控不稳的重大隐患。近年来,他先后提出的12项性能改进建议,均被生产厂家采纳。
李长勇的目光“不仅看着碗里,而且盯着锅里”。2013年,某型无人机列装,他向上级提出不要厂家保障,自主进行首飞的建议。“厂家保障首飞是惯例,出了问题人家负责,我们何必要冒这个风险?”有人担心。“打起仗来能靠厂家给我们当保姆吗?”李长勇的坚定信念赢得了上级支持。
他带领攻关小组认真剖析新型无人机性能,反复设计首飞方案。首飞那天,两架新型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天际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平飞、盘旋、俯冲,无人机顺利完成一系列预定动作,稳稳降落。生产厂家表示,“你们创造的自主首飞经验,为全军无人机事业作出了宝贵探索”。
我军无人机事业起步较晚,李长勇常对官兵们说,干无人机,每一口都像“吃螃蟹”,就要敢把“螃蟹”当“家常菜”吃。在一场实战演练中,由于地形复杂,李长勇只找到一块“巴掌大”的平地,不到降落面积要求十八分之一。在如此狭小的地幅上降落,操控稍有差池,无人机就会撞到山梁。他反复勘测,计算各种风速、风向条件下无人机进场方向、停车高度和距离,拟制了多套方案。演习中,当无人机完成任务返航至伞降区域时,他果断启动预定程序,停车、滑翔、开伞,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无人机降落在场地正中央,一举刷新该型无人机降落最小场地纪录。
某型无人机系统设计为单控单飞,作战效能有限。受飞机编队作战启示,李长勇提出了双控双飞的设想。双控双飞既要防止两架无人机操控、回传信号自扰,又要避免距离太近发生碰撞。他带领官兵反复进行地面试验和空中试飞,突破了技术难关。在总部组织的演练中,当李长勇操控两架无人机出现在同一空域时,总部机关领导惊叹:“没想到全军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双控双飞,在一个基层带兵人手上实现了!”
凭着这股子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李长勇多次指挥操控无人机勇闯飞行禁区,5次创造全军纪录,为新质战斗力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