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调控政策为稳增长持续发力

一面是“钱多”,一面是“喊渴、喊贵”,这一看似矛盾、实则普遍存在的难题应如何破解?

今年上半年,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超出预期。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历史同期最高值,达10.57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5.74万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0.9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与此同时,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却仍然突出。需要同时兼顾稳增长、调结构等多重目标的货币政策,该如何发力?

坚持总量适度

维持7.5%左右的经济增速、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问题,需要适度增长的货币信贷规模进行支撑。

上半年,经济运行有所回升,工业制造业运营状况正在改善,服务业融资需求增长较快。从制造业来看,虽然在手订单、产成品库存情况仍在荣枯线之下,但已呈改善态势。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3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回升,尤其是新订单指数持续回升,6月份达到52.8%,高于去年同期2.4个百分点。

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今年上半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也在二季度转为净投放态势,银行体系资金充裕程度有所提高。企业中长期贷款加速增长,上半年增加2.14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1.6%,增速比去年同期高出4.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增速比去年同期高出8.3个百分点。为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央行专门出台了指导意见,采取措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简化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等。

这些积极的调控手段已经初步显现出效果:上半年GDP增速达到7.4%;6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3%,连续两个月出现回升,为去年12月以来的高点。可以预见,一系列调控政策还将为下半年稳增长持续发力。

“微刺激”精准发力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还很突出、前期累积的失衡因素迫切需要调整,这意味着,过去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调结构需要货币政策更加精准。

上半年,两次定向降准将释放的资金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事实上,这样的定向“微刺激”使“三农”和小微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从余额来看,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占企业贷款的29.3%;从增量来看,上半年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占企业新增贷款总量的32.5%,比一季度的占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比大型企业新增贷款的占比高出了3.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央行抽样调查显示,5月底小微企业加权平均利率比年初下降了8个基点。同时,上半年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16.6%,增加了1.9万亿元,同比多增了913亿元。

同时,流向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上半年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余额同比增长6.4%,比去年末回落了1.1个百分点。其中,钢铁业和建材业出现了负增长,钢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8.9%,建材业则下降了6%。

利率市场化是关键

除了量的适度,更要兼顾“价”的调整。只有融资成本下降,才能有效减轻实体经济的负担。

今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趋向精细化。通过频繁的正逆回购,央行发挥了对资金利率的调节作用,熨平市场波动。从去年起,央行更推出了常备借贷便利(SLF)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等,通过不同期限的搭配使用,与公开市场操作相互配合,调控流动性的手段日渐精细。

当前,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利率等已经比年初有所下降。6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85%,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89%,分别比年内最高点低了1.01个和1.0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了3.7个和3.9个百分点,总体呈现回落态势,这样的效果将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

接下来,应如何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我认为,还需要继续稳步实施利率市场化。”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应“单兵突击”,而要协同、配套推进,金融市场建设、金融监管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及涉外金融改革等都应协调好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一些盘活存量的手段,如资产证券化试点等应进一步扩大,以促进存量信贷资金的周转。

除了继续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经济日报》记者还了解到,央行目前正在研究抵押补充贷款(PSL)的创设。PSL属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是通过对基准利率的调整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影响微观主体的投资等经济行为。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PSL能够打造中长期政策利率,建立利率走廊,有助于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型。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出将起到稳定金融机构预期的作用,有利于熨平资金价格波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文/陈 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