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 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择校真烦恼
□ 马 卫

这几天,我家的门槛被踏矮了一层。我妻子是老师,那些孩子要读高中的家长,纷纷前来咨询。

城里有十来所高中,想上好学校要么上分数线,要么给择校费。这些家长都是农民,虽然打工挣点钱,也极不容易,择校费以上万算,听说最高的标价6万,还爱来不来,想来的人多得是。

妻子实实在在地说,两所市重点中学,确实好,软件硬件都一流,但是他们生源好,照顾的是优生而非差生,如果去了跟不上,恐怕得不偿失。家长们似懂非懂,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自己一辈子下力,不愿让孩子步后尘。

三所区重点,各有优缺点,比如三中,尖子班好,但对普通班照顾就少多了。一中百年老校,很有名望,但这些年校风有些问题。五中,新校区,环境宜人,对农村孩子照顾到位,但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三所区重点也收择校费,只是比起两所市重点来少了很多。至于外国语学校,它的强项是外语好,甚至聘了外教,其他就一般般了。当然外教也就一两个,当牌子用的。

经过分析,家长们开始盘算,外语好的读外国语学校,家庭条件差的读五中,成绩突出的读三中的尖子班等等,皆大欢喜。

可是,事实并不如此。现在,同样条件的孩子,相互攀比,这个读了市重点,那个也要求读市重点,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论成绩好坏都要读好校,学校不抬高择校费才怪。

还会产生掮客,一个条子值多少钱,一个电话值多少钱,让家长们吐血。

妻子的话等于白说了,本来她更了解孩子们。学校之间的差距,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爱学、肯学。可她说,她的解释没有人听。  

罗珊的长项是体育,刚好能读三中,可她的同学好多读市重点了,她要父母去交择校费,读市重点。难在父母离了婚,又各自组织了新家庭,很难统一。加上都是打工仔,拿出一分钱也疼。最后,罗珊说,读不了市重点,我就不读了,打工去。果然,第二天,罗珊就失踪了。

还有一个学生,叫李杨,上了五中的分数线,可是他爸说,上不了市重点,生活费一个月只给三百。但是五中也在城区,生活费高,没四五百不行。一气之下,李杨报了在乡里的一所高中,离他爸有一百里远,那里的生活费低多了。

我不明白,择校那么重要吗?好学校有差生,差学校也有优秀老师。我自己读的乡村中学,不也考上了大学,成了作家么?

决定成绩的不是学校,而是自己。但无论家长和学生,好像谁也不懂这个理儿,解释也是白搭。择校成了一家人的大事,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大事。这些都是人们自己搞出来的。当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造成择校的直接原因。

我和妻子不赞同择校,但是,我们改变了不了现实,只好看着家长和孩子们,在现实面前,跟风,发疯,受伤。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