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 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欲以观老君岩
□ 陶宗令

对老君岩的观赏最好不要带着某种固有的观念或意识去揣摩,而应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才不致形而上学

福建泉州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但在我这个外地人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还要算清源山那尊偌大的老君石雕造像——它不仅端坐于所有与泉州文化有关的纸质媒介和网络影像视频,也端坐于纽约时代广场和大英博物馆。所以,当我在今年到泉州工作时,第一个愿望就是零距离地看看这位好生了得的老君。

假如不是亲身体验,真的很难想象这山峦跌宕起伏、林木参天蔽日、空气清新甜润的清源山居然距市区仅二三公里,而老君岩就在景区入口不远处。甚至市区还有好几路公交车直达于此。

走近老君岩“身”前我才知道,所谓老君岩是以一座小石山为材质雕凿成的老君石像。从逻辑上讲,它胚胎于盘古,而成形、分娩于宋代石匠之手。用《泉州府志》的话说,“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

能对一整座山岩恰到好处地加以顺势剁凿、略雕巧成,宋代的那位石匠是何等聪明能干。

盘古和宋代都离我们太远。而眼下,当我猛然间看见一尊巨大石像横亘在跟前,倏地有了一种愕然和恍惚。以至忽略它头顶上那片由许多山峰围拢而成的盈缺状的蓝天,也忽略了它植根其内的那块高低不平且长满杂草野花的土地。直到片刻之后,我定了定神,才由恍惚转换成虔诚。

哦,这就是那个只在《史记》中记了200来字的,在中国古代圣人排行榜上名列第四的老子的化身么?!

倘若不信,有兹可证——老子西出函谷关,云游至清源山,羽化成仙。清源山老君岩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经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老子的坐像……

够啦,我信。我坚信眼前这个伟大、禅定、深沉、慈祥的老君就是老子的羽化。他从华夏文明深处走来,仙风道骨、一身尘埃。他的脚步显得有些轻盈甚至无声,却把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哲学、思想史册注疏得铿锵遒劲、字字珠玑。于是,“道可道,非常道”已成为诠释自然存在与道德理念的普遍法则,而“有所为有所不为”则多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像工商管理硕士这样时髦的专业,也不得不把太上,有之誉之、畏之、侮之的思想体系奉为圭臬。

总之,对老子的崇拜并非我个人的癖好,而是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犹如这石像本身,既是人凿,也是天成。

出于对石像的保护,老君岩的前方设了一米来高的木栅栏。但这道栅栏只是起提示作用,游客若想零距离接触石像,还是可以从两侧的人工栈道上直接走过去的。不用说,作为一个老子的忠实“粉丝”,我自然舍不得错失这个机会。

我蹑手蹑脚走到石像边,轻轻摸了一下它的袖子,当即有点忐忑。虽然这是块石头,但毕竟是圣人化身呀。为了看个真切,我本能后退几步,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你瞧,它头上的风帽不但尺寸合适,并且正前方的叠缝又刚好兼了额纹的职能;它鼻翼饱满、双唇略翻,就像是在微微翕动、似笑非笑;那对耷拉着的大耳则呈现出一种既可垂肩招风,又可广纳人言的风范;更为惟妙惟肖的是,它左手抚膝不动,右手的食指与小指却悬在案几边上作弹琴状。若再细究,只见鬓须清晰、毫发毕露,连那件随身长衫也皱褶分明,洒脱飘动。

不过,石像虽说动静相宜、生动逼真,但眼睛却似乎与整体不甚协调——两边眉弓下的半圆区内,几乎是平板一块,以至乍看还以为是瞎子。我仔细辨认后,才依稀觉得眼睛位置上有几道很淡很浅的弧线。这使我想起了一篇有关老君也有忧伤的文章,大意是说侧面看老君岩时,会发现它呈现一副眼皮低垂、眼角皱蹙、眼神忧伤的样子,因此有“正面含笑,侧面忧愁”之说。

是啊,圣人也是人,也吃五谷杂粮,也有喜怒哀乐。倘若天下无道、社稷浑噩,即便再“致虚极、守静笃”的圣人,也很难绝对见素抱朴、超凡脱俗。

从另一个角度讲,端坐在清源山的老子已经退休了,难道还用得着像在岗时那样整天做出一副老道深沉的样子么?可见,那位石匠很睿智,故意把眼睛刻成半明半瞎、似睁似闭的样子,旨在提醒朝圣者——当你们怀着虔诚的敬意对老君岩顶礼膜拜时,首先别忘了这就是一尊石像。

总之,对老君岩的观赏最好不要带着某种固有观念或意识去揣摩,而应该像《老子》第一章里说的那样“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否则就容易形而上学、刻舟求剑了。

回程行至半山腰,车头一踅,进得一爿农家酒肆,我就窃喜——世上纵有千种道,但“肚子饿了,赶紧吃饭”最常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