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知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7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力“海上丝路” 转型海洋经济
刘容子 刘 堃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而海洋强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海洋经济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趋海移动和沿海经济发展引发海洋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4313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但“十二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增速明显趋缓,已由高速增长期过渡到增速“换挡期”,正处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阶段。

海洋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资源宝库,也是世界各国进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桥梁。不断发展的海洋交通,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世界海洋理事会(WOC)执行主席保罗·霍尔休斯(Paul Holthus)曾指出“海洋经济等于全球经济”。现阶段,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0%,贸易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我国海运量的提升,对外贸易运输量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看,这种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形态将长期保持,并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出访东盟等国时,也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最近,李克强总理在中希海洋合作论坛阐述了努力建设“和平合作和谐之海”的中国特色海洋观,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海上通道、发展海洋经济。我们可以从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多次讲话中看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它不仅传承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而且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参与国家更多,覆盖范围更广,合作层次更高,将联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

海洋经济具有开放性、国际性、全球化的特征。发展开放型经济根本途径是开放合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疑为新形势下我国海洋经济扩大开放程度、率先实现质量效益转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有利于我国海洋经济真正实现“内外兼修、统筹兼顾”。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极大拓展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为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中国自身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加大“对内”开放,以“陆海统筹”的思维来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对内陆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围绕“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从产业、区域两个层面大力推进海洋经济转型:

一是加强海洋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快引进海洋领域的先进技术,推动海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例如,面对中国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的现实,要有序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推动中国海洋捕捞业的转型升级。再如,要积极引进丹麦、德国、西班牙等国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加快产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培育和发展中国的海洋电力业。

二是加快沿海地区的合作与互动。“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沿海省市面向海上新机遇的热点。国家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规划,为每个沿海地市找准“海上丝路”的“坐标”,将青岛、泉州、湛江、北海等重要节点有效衔接,避免产业同构与项目重复建设。此外,在与国外沿海地区的对接方面,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高效。

(作者单位系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海洋经济与科技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