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地种树,我们将无处“乘凉”
瞿长福

农地上种树周期长,市场也未必总如想象得那样好。前些年苗木花卉行情走高,导致了一些人一哄而上,但随着市场的饱和,这种状况未必持久。

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战略,我国的水稻面积要大体稳定在4.5亿亩以上、小麦3.4亿亩以上、玉米5.45亿亩以上。我国耕地面积约20.3077亿亩,已经应种尽种。因此,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守住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谷物播种面积14亿亩,已是我们的底线。

在一些农区采访,发现许多农地变成了苗木基地,有时候车窗外长达一二十里的农地上都是或高或矮、或疏或密的各色林木。有的县区动辄十万亩、二十万亩农地变林地,以此打造特色支柱产业。

农地上种树,历来是严格禁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都有明确规定,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但现在,这种行为不仅未根本制止,反而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为什么会这样?

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农地种树的几波风浪谈起。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快速增长,形成短暂的丰年有余,一些地方出现卖粮难,导致部分地区农户在承包地上种树。进入21世纪,在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的带动下,一些地方出现动员甚至强迫农民不种粮食改种花卉苗木的现象。最近一波农地种树,就是在土地流转的推动下,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苗木。

从这几次农地种树的起伏可以看出,农地上种树的直接原因是“钱惹的祸”。种一亩粮食的收入与种一亩苗木的收入孰大孰小,人人都看得出来。前几年“经营城市”之风盛行的时候,一亩苗木收入可以达到几十万。但透过“钱”的因素再看,造成农地种树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看得见的手”没有发挥好作用。

第一波农地种树,政府部门没有解决好“卖粮难”,形成反推作用;第二波,有些地方片面理解高效作物与粮食作物的关系,推动了农地种树的发展;最近这一波,把土地流转简单化,有些地方只追求流转进度和流转规模,或者热衷于引进大公司流转,至于流转之后做什么、种什么,不监管、不过问。

因此,解决农地上种树,种树人和有关部门先要算好两笔账。第一笔账,要算经济账。农地上种树周期长,市场也未必总如想象得那样好。前些年因为城镇化的浪潮和楼堂馆所的需求,苗木花卉行情走高,导致了一些人一哄而上,但随着市场的饱和,这种状况未必持久。

第二笔账,也是更重要的,要算政治账、算法律账。农地上种树是违背法律的,我国的耕地数量不允许在农地上种树。从粮食需求增长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每年新增人口700万左右,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这样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肉类80万吨。以此估计,到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大约在1.4万亿斤,按照目前1.2万亿斤的产量基数,要保持年度产需基本平衡,每年至少要增产粮食300亿斤。

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战略,我国的水稻面积要大体稳定在4.5亿亩以上、小麦3.4亿亩以上、玉米5.45亿亩。我国耕地面积约20.3077亿亩,已经应种尽种,而且每年因工业化、城镇化等刚性用地要减少600万亩以上耕地。因此,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守住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谷物播种面积14亿亩,已是我们的底线。

所以,算好这两笔账,将使我们认清保护农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让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加理性和负有责任。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了,我们才能“大树底下好乘凉”。农地种树将使我们无处“乘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