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柏林的生机从何而来
王志远

“冷战”时期给柏林这座城市造成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裂和政治上的紧张气氛,还有经济上的倒退。德国统一后,面对产业基础薄弱的现实,并考虑到作为德国首都的地理优势和政治区位优势,柏林市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将生产性服务业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

首先,柏林市政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3年,柏林市政府总计从欧盟结构基金中获得约26亿美元融资。柏林市政府利用这笔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并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以吸引服务为导向的企业。

其次,帮助并引导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柏林州经济技术促进局的“柏林伙伴”项目为潜在投资者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例如寻找办公场地和合作伙伴,以及行政程序的引导等。

第三,加大研发投资,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柏林市政府与当地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为它们提供研发资助。跨国公司和年轻企业与大学及创新型科研机构、系统生产商、供应商及服务商组成良性互动的网络体系。

如今,金融、研发、物流、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柏林得到迅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战略,柏林的教育和研究中心的优势更加强化,使得研究开发成为柏林的重点服务产业。另一方面,鉴于柏林的地理和政治地位,加之高素质劳动力和低劳动成本,越来越多的世界大型企业在柏林开设服务中心。2005年,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柏林开设欧洲共享服务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有约1200名员工,为该企业提供金融和账务服务;德意志银行将其全球风险管理中心设在了柏林的夏洛滕堡区。

这座曾经危机四伏的城市如今已经渐渐恢复了生机。服务业已然成为柏林经济的支柱产业,柏林也随之成为欧洲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