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打扰一下,这面条还剩这么多就不要了,是不是有点浪费啊?”
“是挺不好的,但我真吃不下了,而且女生本来吃得就少嘛。”
“那你以后可以注意一下,别浪费了,好吗?”
“嗯嗯,下次一定注意……”
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的学生餐厅里,《经济日报》记者拦下了一位倒掉了大半碗面条的女同学。在记者的提醒下,女同学略显尴尬,看得出,被当众指出浪费行为让她有些不好意思。
记者在交大学生餐厅近1个小时的采访中发现,尽管上述浪费行为已经大为减少,但仍有个别学生无法做到“光盘”。
学生餐厅的保洁阿姨也有同感,“吃大锅饭的同学大多是为了省钱,而且,学校平时也注意宣传推广‘光盘行动’,因此,大食堂的泔水量已比前两年有所减少。但也有一些同学因为比较挑嘴,至今未能养成‘光盘’习惯。”可见,“大食堂里的节俭”依然有提升的空间。
除了交大,记者还走访了北京的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大食堂,几乎每个食堂都贴有“光盘行动”的宣传海报。从用餐高峰期记者观察到的情况看,大约每七八个学生中就有1人会出现浪费现象。
相比而言,各高校的“小食堂”的情况则更令人担忧。
在人大东区食堂采访时,一位同学告诉记者,“吃‘大锅饭’本来就是按份、按需打饭,一顿下来总共也买不了多少菜,所以也不可能剩太多。如果你想调查浪费情况,不妨去留学生食堂看看。”
顺着这条线索,记者来到人大留学生第二食堂。虽然名为留学生食堂,但实际上指的是区别于“大锅饭”的“小灶食堂”。餐厅内环境良好、菜品丰富,价钱和服务也与一般饭馆相近,餐厅内留学生并不多,反倒是来这里聚餐、约会的国内学生不少,显然这里是同学们“打牙祭”的地方。
一进门,迎面的一桌同学聚餐刚刚结束,而桌上葱爆羊肉、鱼香肉丝、铁板牛肉等“硬菜”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留。记者急忙上前询问为何不打包,这位同学回答道,“其实也没剩多少吧,肉差不多吃完了。再说,带回去也没法冷藏,放坏了还是得扔。”
记者继续观察发现,在这个“小食堂”里,大多数聚餐都或多或少地留有剩菜,而打包的比率也不高。同时,不少同学都对这样的“小浪费”表示理解。一位在校生就明确表示,这种现象很正常,“小灶又不是天天吃,大多数人都是偶尔犒劳一下自己。既然是犒劳,放纵一点也在情理之中。好不容易‘开回荤’,总不能指望吃得盆干碗净吧,剩得不要太多就行了。”
谈及此,留学生二食堂的保洁阿姨说,“我希望同学们就餐时能少讲点排场,少讲点面子,最好吃多少点多少。大学生千万别沾染上浪费的陋习。”